摘要:肩部寒痹為肩痹的一類證型,是臨床常見病癥,是由于正氣不足、氣血虧虛,肩部感受寒邪,寒邪客于經絡,痹阻氣血而發病。為了尋找推拿治療本病的有效適用手法,筆者曾運用溫通手法,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以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為治療原則,治療肩部寒痹60例,痊愈48例,顯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6.7%,證實推拿溫通手法對本病有著較強的適用性。
關鍵詞:溫通手法寒痹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35-01
肩痹是臨床常見病,多發于中老年人,是由于正氣不足、氣血虧虛,肩部感受風寒濕邪或勞損而發病,其中以感受寒邪為主者稱為寒痹,以肩周部劇烈疼痛、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得溫痛減為主要癥狀[1],往往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筆者在工作期間以推拿溫通手法治療肩部寒痹60例,取得較好療效,略有心得,現報告如下:
1資料
1.1一般資料。60例患者中,女42例,男18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37歲,45歲以上44例,45歲以下16例;病程最長為三年,最短為七天。發病部位在左肩22例,右肩28例,雙肩10例。
1.2診斷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996年[2]。臨床病例多有受涼史,初起肩部疼痛,痛勢劇烈,痛有定處,遇寒痛甚,得溫痛減。肩部活動受限,甚至洗臉、梳頭、穿衣、摸背等均受影響。肩部周圍常有廣泛的壓痛點,肩前、后、外側多有壓痛。苔白脈弦緊。X線攝片可排除骨折、脫位等情況。少數患者伴有頸部疼痛和僵硬癥狀,但X線攝片排除頸椎病變。
1.3辨經分型。根據病變累及經絡所表現的臨床癥狀筆者將臨床病例分為以下幾型:
1.3.1手太陽經病。肩及上臂牽掣疼痛,肩關節外旋及提肩有障礙,本組屬于此型者14例。
1.3.2手少陽經病。肩上臂外側疼痛及肩胛疼痛,肩不能提,本組屬于此型者10例。
1.3.3手陽明經病。三角肌疼痛,痛引肘臂,肩關節抬高和外展有障礙,本組屬于此型者18例。
1.3.4手太陰經病。肩內側疼痛,放射至上臂內側,肩關節活動受限,本組屬于此型者8例。
另外10例患者為多經同病,手太陽和手陽明經同病者3例,手太陰和手少陽同病者2例。
2推拿治療
2.1治則。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2.2手法[3]。推法、點法、振法、擦法、搓法、抖法。
2.3取穴。
2.3.1局部取穴。
2.3.1.1手太陽經病:肩貞、臑俞、天宗、肩外俞。
2.3.1.2手少陽經?。耗灂?、肩髎、天髎。
2.3.1.3手陽明經病:曲池、臂臑、肩髃。
2.3.1.4手太陰經病:尺澤、俠白、云門。
2.3.2遠部取穴。
2.3.2.1手太陽經?。喝∽闾柊螂捉浿猩窖?。
2.3.2.2手少陽經?。喝∽闵訇柲懡浿柫耆?。
2.3.2.3手陽明經?。喝∽汴柮魑附浿畻l口穴。
2.3.3辨證取穴。肺虛者加肺俞,脾虛者加脾俞,腎虛者加腎俞,陽虛甚者加大椎、命門,血虛者加膈俞,挾風者加風池,挾濕者加陰陵泉。
2.4操作。
2.4.1肩松筋?;颊咦?,醫者立于其患側,一手托患者肘部,使其肩部肌肉放松,另一手在患肩周圍施以緩慢深沉的手法,約3~5分鐘,以充分放松肩周部肌肉。
2.4.2推肩散寒。患者坐位,醫者站于其身后,一手扶患者對側肩膀,另一手以掌推法由大椎穴直推,經患肩肩頭,分前、中、后三條線推至上臂三角肌止點處,反復操作7~9次,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以患者肩臂有溫熱感為度。
2.4.3循經取穴。根據病變經絡選取相應腧穴,如手太陽小腸經的肩貞、臑俞、肩外俞,手少陽三焦經的肩髎、天髎,手陽明大腸經的曲池、臂臑,手太陰肺經的尺澤、俠白。醫者并攏食中二指循經在所選穴位上施以指振法,每穴約1分鐘,以穴位周圍產生酸麻熱脹感為佳。
2.4.4點穴通脈。根據病變累及經絡選取肩部相應腧穴施以點穴法,以下各穴可視情況選擇一穴或數穴進行操作。
2.4.4.1點天宗?;颊咦?,醫者立于其身后,以一手拇指端點在患側天宗穴上,緩緩用力,逐漸深透,當患者有酸麻感沿臂外后廉傳至小指時,稍停片刻,然后輕輕抬起,以有溫熱感散至肘為佳。
2.4.4.2點肩髃。醫者一手托扶患者患肢肘部,另一手拇指點按肩髃穴,重按輕抬,以該穴處有熱氣流通感為度。
2.4.5點穴鎮痛。遵循“以痛為腧”的原則,點按肩周部痛點阿是穴,力度要均勻柔和,時間宜長,以指下感到結聚之筋散開為度。
2.4.6點穴動肩。患者正坐,醫者雙手握其患側小腿,雙拇指重疊點按足陽明胃經的條口穴或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或以中指點按足太陽膀胱經的承山穴,并囑患者同時最大限度地主動活動患肩。
2.4.7搓抖上肢?;颊咦?,醫者站于其患肩側,雙手掌面夾持其患側上肢上下往返搓動半分鐘,然后順勢雙手握持患者腕部牽抖其患肢半分鐘,作為治療的結束手法。
以上法治療,每次操作約30分鐘,每天一次,5天為一療程。
3治療結果
3.1療效評定標準。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996年[2]。
3.1.1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恢復。
3.1.2顯效。肩部疼痛減輕,肩關節活動基本恢復。
3.1.3無效。肩部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無改善。
3.2治療結果。全部60例患者以上法治療1~3個療程,痊愈48例,占80%;顯效10例,占16.7%;無效2例,占3.3%。總有效率為96.7%。
4討論
肩部寒痹又名肩凝癥、凍結肩、露肩風,西醫學的肩關節周圍炎屬本病范疇。臨床采用溫通手法并配合適當的放松手法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操作,使能量深入于分肉或筋膜,起到溫熱祛寒之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按摩可產生一種溫熱效應,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可促使肩關節周圍組織毛細血管擴張,增加局部皮膚和肌肉的營養供應,肌肉萎縮得以改善,損害組織得以修復。另外,手法的適當選擇和經穴的準確配伍,是治愈本病癥的關鍵。肩部寒痹須及早治療,若病久入絡,或復感于邪,邪氣內舍而成臟腑痹,治療更難,預后更差。
臨床實踐表明,推拿溫通手法的確能夠起到溫通經絡、祛寒止痛的作用,對于肩部寒痹的治療亦有著令人滿意的療效,說明此類手法對于肩部寒痹的治療確實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并且,它還具有無損傷、無痛苦、經濟實用、操作方便等特點,患者更加容易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保金.推拿加針刺治療肩痹證68例療效分析.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3.(6):9
[2]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82~84
[3]于天源.按摩推拿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