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穴位按壓對腹部術后病人胃腸功能恢復效果及臨床療效。
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穴位按壓組各30例,均行常規術后對癥治療,穴位按壓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行穴位按壓治療,觀察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及臨床療效。
結果:經比較發現,穴位按壓組術后腹痛、腹脹、切口痛、呃逆及惡心嘔吐發生情況較對照組顯著減少,二者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穴位按壓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為70.0%,穴位按壓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比較,穴位按壓可明顯縮短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及首次排氣、排便時間(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穴位按壓可有效改善腹部術后患者腹痛、腹脹等情況,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臨床效果肯定。
關鍵詞:穴位按壓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療效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40-02
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對60例腹部術后患者在常規術后治療基礎上進行穴位按壓治療,可有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60例腹部手術患者,男性40人,女性20人,年齡16-72歲,平均年齡44.6±5.4歲,膽石癥手術26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手術20例,胰腺手術6例,胃癌手術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一般情況經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按病循經取穴:術后6h可開始進行穴位按壓。腹痛腹脹可按足三陽、足三陰走行線上穴位按壓病人感覺特別痛的穴位1-2個,常取承山、委中、厥陰俞、肝俞、膽俞、足太陰脾經、三陰交、太沖等;合谷穴以利腸蠕動恢復;呃逆可取膻中、中脘、雙側足三里。
手法:在穴位上以拇指指腹頂端進行按壓、滑動,每日2次,每個穴位5min,由輕到重,先緩后急,交替按壓,以熱、酸、麻、脹、痛感為度。
注意事項:取穴應準確、手法得當、強弱合適;根據病人耐受程度及癥狀變化采取不同程度按壓力量;手法應由慢到快、由弱到強;運用拇指、食指的力量,具有暴發力以使患者感覺全身舒適,癥狀消失或明顯緩解。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給予常規護理,術前1天晚和手術當天早晨予肥皂水灌腸,每次500-1000ml,術前1天20∶00禁食,睡前口服地西泮5mg;術后監測生命體征、吸氧、禁食、補液、抗感染止血等治療;術后6h進行翻身、術后第1天予進食流質、拔除導尿管后床邊活動、排氣后予半流質飲食。穴位按壓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穴位按壓,即在術后6h對患者穴位進行按壓,每個穴位5min,2次/日,直至排氣排便。
1.3療效判定。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腹脹、腹痛、切口痛、呃逆及惡心嘔吐改善情況。有效:兩組患者術后腹上述情況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無效:上述癥狀未緩解或較前加重。
1.4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由SPSS13.0軟件統計包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計數資料或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其中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后癥狀及臨床療效比較。經比較發現,穴位按壓組術后腹痛、腹脹、切口痛、呃逆及惡心嘔吐發生情況較對照組顯著減少,二者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穴位按壓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為70.0%,穴位按壓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及排氣排便時間,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穴位按壓可明顯縮短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及首次排氣、排便時間(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