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輪狀病毒腸炎是小兒秋冬季腹瀉的主要病原,病毒由內、外兩層衣殼及含11片段的雙股RNA核心組成;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腸及空腸近端黏膜上皮細胞,使絨毛頂端上皮脫落,絨毛變短,脫落上皮被由隱窩新產生的上皮取代,這些新上皮細胞不夠成熟,缺乏雙糖酶。因此腹瀉發生機制與絨毛破壞影響吸收,雙糖酶缺乏及上皮細胞損傷,進入腸腔分泌。金雙歧片主要含有雙歧桿菌活菌,其活菌數量達每克1億個,能有效地補充人體腸道中雙歧桿菌的數量,調節人體腸道中的菌群平衡,具有雙面調節作用。雙歧桿菌可阻止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并維持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對腸道腐敗菌和致病菌的生長有較強的拮抗作用,同時還可激活人體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人體免疫力,二者兩用可以明顯縮短病程,療效好。
關鍵詞:金雙歧利巴韋林小兒輪狀病毒腸炎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53-01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腸上皮細胞膜上存在輪狀病毒受體,輪狀病毒外殼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細胞的吸附蛋白,通過與靶細胞受體結合而進入上皮細胞。病毒侵入腸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內復制,使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和變短。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固有層可見淋巴細胞浸潤[1]。因此,小腸黏膜回吸收水分和電解質能力受損而形成腹瀉。另一方面,繼發的雙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完全而積滯在腸腔內,并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鏈有機酸,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加重嘔吐和腹瀉。我院兒科應用口服微生態調節劑金雙歧與利巴韋林(病毒唑)片聯合應用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2月-2012年3月間我院兒科病房收治的123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男70例,女53例,年齡6個月-1.5歲,典型病兒常伴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發熱,可達39-40℃。病初1-2天嘔吐,可先于腹瀉出現。腹瀉為水樣便,如蛋花湯樣,無膿血,每天約3-10次。由于吐、瀉,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病兒糞便中電解質濃度顯著低于細菌性腸炎,如霍亂、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且多數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滲或等滲偏高脫水。多數患兒大便常規未檢出白細胞、紅細胞,少數白細胞≤3個/HP;糞便細菌培養均陰性;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糞便RV-Ag均陽性。
2治療方法
不用抗生素、止瀉收斂藥;均給予口服補液鹽糾正脫水及酸中毒,并調整飲食等對癥治療;給予金雙歧,6-12個月年齡者1片,12-24個月者2片,每日3次;利巴韋林片,≤1歲者10mg,>1歲者20mg,每日3次。
3結果
123例患兒,顯效110例,患者治療24-48h后腹瀉減至每日3次或3次以下,大便外觀正常或成形,臨床癥狀完全消失;13例患兒治療有效,治療后49-72h腹瀉減至每日4次或4次以下,水分明顯減少,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治療5日后全部康復出院。
4討論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是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主要病原。病毒由內、外兩層衣殼及含11片段的雙股RNA核心組成。根據組成內層衣殼的主要蛋白質的抗原性不同,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及補體結合等試驗,可將病毒分為A、B、C、D、E等屬,引起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輪狀病毒為A屬,成人輪狀病毒腹瀉為B屬;B及其他屬輪狀病毒與動物感染相關。輪狀病毒根據其外層衣殼蛋白VP4及VP7的不同抗原性。通過中和試驗,又可分為若干血清型,引起嬰幼兒腹瀉屬1-4血清型;;動物輪狀病毒僅限于3-7血清型。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腸及空腸近端黏膜上皮細胞,使絨毛頂端上皮脫落,絨毛變短,脫落上皮被由隱窩新產生的上皮取代,這些新上皮細胞不夠成熟,缺乏雙糖酶。因此腹瀉發生機制與絨毛破壞影響吸收,雙糖酶缺乏及上皮細胞損傷,進入腸腔分泌有所增加有關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腸上皮細胞膜上存在輪狀病毒受體,輪狀病毒外殼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細胞的吸附蛋白,通過與靶細胞受體結合而進入上皮細胞。病毒侵入腸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內復制,使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和變短。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固有層可見淋巴細胞浸潤。因此,小腸黏膜回吸收水分和電解質能力受損而形成腹瀉。另一方面,繼發的雙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完全而積滯在腸腔內,并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鏈有機酸,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加重嘔吐和腹瀉。
病原學診斷最初通過電鏡、免疫電鏡從十二指腸引流液及糞便中直接看到輪狀病毒顆粒獲診斷,但不適于臨床常規應用。目前多采用免疫學或核酸方法來檢測糞便中抗原,一般4h即可出結果。國內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及提取糞便中病毒RNA,作核酸凝膠電泳開展較普遍。目前已開展斑點雜交、寡核苷酸及聚合酶鏈反應等方法檢測A屬輪狀病毒外層衣殼的VP7蛋白分子來診斷輪狀病毒感染及其血清分型。此法特異性強、敏感性高,但僅能在一些科研單位進行。近年輪狀病毒組織培養,亦已在經胰蛋白酶處理的Mal04細胞株上獲得成功。一般不須做特殊輔助檢查,必要時做胸片和心電圖檢查,以明確肺部有無病變。有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癥時,心電圖檢查S-T段降低,T波低平、雙相,最后倒置,出現u波并漸增高,常超過同導聯的T波,或T波與u波相連呈駝峰樣。
有資料表明[1],腹瀉時腸道厭氧菌數量約下降至原有數量的1/1000。由于腸道內厭氧菌數量的大量減少,破壞了其屏障反拮抗作用,從而有利于致病菌的侵襲和定植。腹瀉與腸道內微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形成惡性循環。病因治療已有利巴韋林、干擾素、聚肌胞等治療此病提高療效的報道。近年來,隨著微生態學的迅速發展,國內外日益重視益生素在小兒腹瀉治療中的作用。金雙歧片主要含有雙歧桿菌活菌,其活菌數量達每克1億個,能有效地補充人體腸道中雙歧桿菌的數量,調節人體腸道中的菌群平衡,具有雙面調節作用。雙歧桿菌可阻止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并維持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對腸道腐敗菌和致病菌的生長有較強的拮抗作用,同時還可激活人體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人體免疫力。
參考文獻
[1]李維,張良,方鶴松,等.小兒腹瀉病與腸道微生態的關系.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11(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