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血糖水平與膿毒癥患兒預后的關系。
方法:對150例膿毒癥患兒進行血糖監(jiān)測,分為應激性高血糖(SHG)組和無應激性血糖(NSHG)組,同時對各臟器功能進行評估,分析血糖水平與預后的關系。
結果:150例膿毒癥患兒中,死亡43例,存活107例。SHG組在膿毒癥嚴重程度、多器官功能障礙(MODS)發(fā)生率、病死率均高于NSHG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
結論:血糖與疾病危險程度、器官功能障礙數目呈正相關,血糖越高、預后越差、動態(tài)觀察血糖變化是掌握病情程度,判斷預后的客觀指標。
關鍵詞:膿毒癥血糖水平預后兒童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56-02
1資料及方法
1.1病例選擇。收集我院2000年2月至2007年2月住院的膿毒癥患兒(排除入院前靜脈補糖、糖尿病及正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者)共150例,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齡1個月—10歲,原發(fā)病中敗血癥20例,肺炎75例,腸炎30例,顱內感染15例,泌尿系感染10例。器官受累情況:累及1個臟器受損37例,2個臟器受損55例,3個臟器受損24例。4個及4個以上臟器受損6例,無臟器受損者28例。入院后在治療原發(fā)病基礎上,中度高血糖(7.0—14.9mmol/L)采取限糖治療,重度高血糖(>15mmol/L)除限糖外予小劑量胰島素0.1μ/kg.h微泵泵入治療,根據血糖值酌情調泵入速度,血糖<10mmol/L停用胰島素。
1.2膿毒癥診斷標準。見《實用兒科學》(第7版)[1]MODS診斷標準根據1991年ACCP|SCCM會議提出的MODS診斷標準[2]和1996年第二屆世界兒科危重醫(yī)學會議上提出的兒科MODS診斷標準化[3],并根據年齡組調整參考值。應激性高糖診斷標準:無糖尿病者入院后隨機測定2次以上,其空腹血糖≥6.9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定[4]。
1.3監(jiān)測方法。采用美國強生公司GLUCOTREND(r)2血糖儀進行外周血微量血糖監(jiān)測,分別于入院時、入院后4—6小時各測血糖1次,嚴重高血糖(>15mmol/L)1—2小時測血糖1次,直至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為止。
1.4統(tǒng)計學處理。SHG組與NSHG組的膿毒癥嚴重程度,臟器功能受損及病死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
2結果
觀察膿毒癥患兒空腹血糖≥7.0mmol/L屬SHG者80例,占有53.3%;NSHG組70例,占46.7%。
SHG組中MODS發(fā)生率明顯高于NSHG組,SHG組和NSHG組發(fā)生率分別為85%和24.3%,差異有顯著性,P<0.01(見表1)。
SHG組病死率明顯高于NSHG組,P<0.01(見表2),病死率分別為46.2%與7%,差異有顯著性。
觀察到隨著血糖水平升高,受累臟器增多,病死率升高,1—2個器官功能障礙時,血糖水平在8.56±3.12mmol/L,病死率16.1%,3個器官功能障礙時,血糖水平在(15.52±2.23)mmol/L,病死率為71%,4個及4個以上器官功能障礙時,血糖水平在(24.12±3.46)mmol/L,病死率為84%。
隨血糖水平升高,病死率升高,血糖<7mmol/L,病死率7%,并觀察到SHG組80例中,血糖在7—15mmol/L者45例,病死率為23.2%,血糖>15mmol/L者35例,病死率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