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逆行性牙髓炎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58-02
逆行性牙髓炎是牙體牙髓病中常見的一種疾病,是原發于牙周繼發牙髓感染的。本病發病情況復雜多樣,常因掌握不好而不能做出明確診斷,以至延誤治療。現對116例逆行性牙髓炎的確診和治療,即牙周牙髓聯合治療做一總結。
1臨床材料
1.1病例的選擇。臨床診斷為逆行性牙髓炎無原發性牙髓者,并且有臨床保留價值、松動度Ⅱ度以下。
1.2臨床情況。觀察116例,年齡20歲~69歲。
其中:20歲~35歲12例,30歲~50歲56例,51歲~65歲41例,66歲以上7例,男性67例,女性49例,上頜后磨牙59例,下頜后磨牙41例,上雙尖牙4例,下雙尖牙7例,上前牙3例,下前牙2例,磨牙共計100例,占總例數的86%,其中第一磨牙69例,占磨牙的69%。溫度測驗中除常規測驗外,我們以同一顆牙的頰舌側對比測驗。有三種情況:①患側敏感,健側正常。②患牙無反應,健側敏感。③患側和健側均遲鈍或無反應。116例全部診斷為逆行性牙髓炎,臨床發現其中有12例為創傷牙所引起牙髓病變,分別為第一磨牙6例。雙尖牙2例,前牙4例,牙周袋深3mm~4mm,齦萎縮2mm,切端和咬牙合面可見到異常磨耗面,磨耗面堅硬光亮,也常見到高陡牙尖,年齡多在35歲~50歲。除此之外還發現游離根裂,2例磨牙X線片可見釉珠,2例為畸形。
2治療方法
2.1牙髓治療。前牙、后牙根管治療。
2.2牙周治療。原則上按牙周炎綜合治療的步驟,結合患者病情做出治療計劃。
3療效評價標準
Ⅰ級顯效,臨床無癥狀,叩痛和腫脹均消失,瘺管閉合,松動度減輕,牙周袋變淺,X線片顯示病變縮小,有骨小梁新生或邊緣清楚咀嚼功能良好。Ⅱ級好轉,臨床無癥狀,叩痛消失,不腫脹或腫脹次數減少,或瘺管閉合,松動好轉,牙周袋變淺或相對穩定,X線片顯示病變無變化,咀嚼功能有改進。Ⅲ級無效,臨床癥狀加重,咀嚼無力或咀嚼痛,或者雖然臨床無癥狀,但X線片顯示,病變明顯擴大,無法行使咀嚼功能,應該拔除或復查時已拔除。
4治療結果
116例患者在治療后,追蹤觀察1-2年,定期復查,全部進行了根管治療和咬牙合調整,51例進行了深刮,29例做了翻瓣術,13例齦切除術,11例截根術,4例半切除術。
116例逆行性牙髓炎的療效:療效:Ⅰ級顯效29例(25%);Ⅱ級好轉63例(54.3%);Ⅲ級無效24例(20.7%)。
5討論
5.1發病原因分析。關于發病年齡從20歲~69歲共116例。其中36歲~69歲104例占89.7%,這可能和牙周病的發病年齡有關系。此外,隨年齡增大磨損的不均勻而形成或個別咬牙合力過大或分布不均勻,使牙周組織發生破壞性病變,也是這個年齡的特點之一。由牙周引起牙髓感染的患者年齡,磨牙特別是第一磨牙是本類疾病中的好發部位。磨牙占86.2%,第一磨牙占磨牙的69%,創傷因素是造成本類疾病的因素之一。有咬牙合創傷62例占53.4%,X線片表現多數可見深骨袋,局部性牙周病X線片顯示為深骨袋或一側骨吸收明顯是引起逆行性牙髓炎的原因之一,而且可以保留的牙齒還有12例患者并不很深,僅3mm~4mm。這組患者患牙多數有牙尖高陡、創傷明顯并出現異常磨耗面,牙髓溫度測試異常。我們認為可能是長時間的過度咬牙合引起牙髓的改變。
5.2治療方法的選擇與療效的關系。繼發于牙周感染的牙髓病變愈后僅依賴于牙周治療的效果。一般說引起損傷的牙周病愈嚴重愈后就越差,所以治療上要進行牙周牙髓聯合治療。對于慢性牙髓炎急性發作的患者應先做牙髓治療同時做牙周治療。在牙髓治療方面要注意深牙周袋所涉及的根管最好做根管治療。牙周手術進行的時機應在控制急性癥狀和牙髓治療完成之后,盡早開始,手術治療是取得療效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根牙、牙根之間牙周袋的病損的治療基本上是開放根分叉、根切術、翻瓣術等均有可能達到此目的,但必須做根管治療,對牙根縱裂的病例可以在根管治療后翻瓣切除再做倒充填。
近年來的臨床癥狀觀察多數逆行性牙髓炎的治療是有效的,臨床癥狀頻繁發作,極度松動,溢膿量多,X線或其他方法檢查確定為三壁骨袋以上的或根分叉部病變廣泛、彌散、牙槽骨破壞嚴重的病例不宜保留。
參考文獻
[1]賀慧霞,劉魯川,林永盛,等.Nd:YAD激光消毒用于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療.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4
[2]錢蘊珠.牙齒折裂的病因探討.國外醫學·口腔分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