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吸入沙美特羅/氟替卡松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穩定期患者,對減少COPD急性加重期發作次數、改善臨床癥狀和肺功能的療效。
方法:將82例中、重度COPD穩定期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兩組均給于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多索茶堿0.2g,特布他林2.5mg,每日2次,口服;觀察組給予沙美特羅/氟替卡松(50/250μg)1吸,每日2次,療程12個月。比較兩組治療后急性加重期發作次數、肺功能改善和臨床癥狀積分變化。
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急性加重期發作次數、肺功能指標及臨床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沙美特羅/氟替卡松治療COPD穩定期患者可減少急性加重期發作次數、改善肺功能、減輕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沙美特羅/氟替卡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療效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70-01
COPD以阻塞性通氣障礙為突出特點,通過治療病人癥狀和體征可以減輕或消失,僅有輕度咳嗽、咳痰或伴輕微呼吸困難,多數可在肺底聞及細濕啰音,稱此為穩定期,病人不需抗生素治療[1]。對中、重度COPD穩定期患者建議使用吸入糖皮質激素(ICS)加吸入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聯合治療[2]。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應用沙美特羅/氟替卡松治療COPD穩定期患者,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為我科門診和住院治療后處于穩定期的患者,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在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3],嚴重程度分組為Ⅱ~Ⅲ級(中~重度),臨床分期為穩定期。排除標準:①排除COPD以外的其他呼吸道疾病;②需要長期氧療者;③正在接受全身糖皮質激素治療或吸入大劑量糖皮質激素(>1000μg/d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或>500μg/d氟替卡松)的患者;④有糖皮質激素使用禁忌癥者。將符合標準的82例COPD穩定期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其中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齡48-70歲,平均57.1歲,病程11-31年,平均19.2年;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47-71歲,平均56.8歲,病程12-30年,平均18.8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肺功能指標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COPD穩定期常規治療:口服祛痰藥物、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呼吸機功能鍛煉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多索茶堿0.2g,特布他林2.5mg,每日2次,口服;觀察組給予沙美特羅/氟替卡松(50/250μg)1吸,每日2次,療程12個月。
1.3記錄觀察指標。
1.3.1急性加重期次數。患者必須使用抗生素和(或)口服激素,或入院治療均視為COPD急性加重。
1.3.2臨床癥狀積分。按咳嗽、咳痰、氣喘三大癥狀嚴重程度記錄,輕度為1分(間斷咳嗽、痰少、氣喘不明顯);重度為3分(咳嗽、咳痰、氣喘均明顯);介于二者之間為2分。
1.3.3肺功能指標。采用肺功能儀對患者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肺功能檢查,記錄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FEV1/FVC)。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各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急性加重期次數變化比較。平均急性加重期發作次數,觀察組[(1.3±0.4)次]和對照組[(1.7±0.4)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臨床癥狀積分變化比較。觀察組治療前后及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詳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