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帶蒂骨皮質復合皮瓣移植修復四肢骨折外露的臨床效果。
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四肢骨折外露患者5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治療組采用帶蒂骨皮質復合皮瓣移植進行修復,術前、術中徹底清創受區,切取帶蒂骨皮質復合皮瓣修復創面,對皮瓣的外形、血液循環和感覺進行觀測;對照組采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
結果:本研究治療組的25例四肢骨折外露患者中,皮瓣完全成活24例,皮瓣壞死1例,治愈率為96.00%;對照組的25例四肢骨折外露患者中,治愈17例,無效8例,治愈率為68.00%,可見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帶蒂骨皮質復合皮瓣移植在治療四肢骨折外露上明顯優于常規療法,是修復四肢骨折外露較為理想的術式。
關鍵詞:帶蒂骨皮質皮瓣移植四肢骨折應用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78-02
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以及機械化和半機械化在生產進程中的普遍使用,四肢復合組織毀傷的病例逐步增多。交通事故傷的高能量損傷常發生骨折伴有軟組織的缺損,四肢嚴重外傷所致的皮膚缺損、深部組織外露,以及骨折合并骨髓炎、骨不連、慢性潰瘍和嚴重癱痕攣縮畸形的處理都極為困難[1]。早期多兼并血管、神經及肌腱外露,晚期則較易形成骨傳染、內固定物外露等,嚴峻者甚至截肢,這一直是創傷外科棘手的難題。傳統的常規療法醫治病程長,療效差,且并發癥多。因此,本文對帶蒂骨皮質復合皮瓣移植修復四肢骨折外露的臨床效果展開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四肢骨折外露患者5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治療組四肢骨折外露患者的25例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5-58歲,平均(40±3.2)歲。致傷緣由:交通事故傷15例,機械擠壓傷6例,砸傷4例。受傷部位:手部12例,小腿8例,足踝部5例,缺損面積11cm×4cm~25cm×15cm;對照組四肢骨折外露患者的25例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23-55歲,平均(39±3.8)歲。致傷緣由:交通事故傷18例,機械擠壓傷5例,砸傷2例。受傷部位:手部10例,小腿9例,足踝部6例,缺損面積12cm×5cm~26cm×16cm。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帶蒂骨皮質復合皮瓣移植手術治療,患者仰臥,先行受區創面徹底清創,清除污物壞死及無生機組織,暴露受區動靜脈血管,評估受區血管,必要時修剪至健康血管。根據受區創面的大小與形狀設計帶蒂骨皮質復合皮瓣,本研究25例患者的受區創面為11cm×4cm~25cm×15cm,因而復合皮瓣面積設計為12cm×5cm~26cm×16cm。本手術操作的關鍵是從皮膚到骨膜各層之間均不剝離,只作一線切口,從骨膜的切開處用銳利骨鑿向兩側上下方剝離骨皮質,其部位最好在骨折線的近端2cm以下,范圍一般不超過骨干周徑的2/3,便于移植包繞患骨周圍,骨片的厚度約為1~3mm,不能過厚也不能過薄,過厚有進入骨髓的可能,過薄則可能只將骨膜剝脫。帶肌肉蒂骨片不須縫合及內固定,將其包繞于患骨周圍,皮瓣的軟組織與周圍軟組織縫合固定即可達到移植目的。修復時關鍵是徹底清創,清除壞死組織,修剪骨端,打通髓腔。帶蒂骨皮質復合瓣適于治療骨不連接、延遲愈合,畸形愈合,截骨后骨不連接,先夭性假關節等等,且對感染性骨不連接及軟組織缺損合并四肢骨折外露療效最佳[2]。
對照組采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兩組療程均為2-4個月,觀察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