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80-02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約有70%-80%的腦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語言、認知功能障礙,其中運動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肌肉力量下降、自主運動控制能力喪失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社會參與的能力。因此改善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是腦卒中治療的重點,而肌肉力量的訓練則是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的關鍵,有針對性的肌力訓練,能有效的恢復肌肉功能,保護關節、支撐脊柱、防止繼發性損傷,有望改善腦卒中預后。
1腦卒中后肌力下降的原因
腦卒中后患者肌肉力量的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肌肉的神經調節、肌肉的生理結構和肌肉的力學特點。任何影響這個三個方面的因素均可以導致肌力的受損。有研究認為,腦卒中后早期肌力的下降可能主要是由神經因素引起。腦卒中后中樞募集的運動單位數量與正常人相比大大減少,從而使肌力大小及產生的速度顯著下降。而協同肌與原動肌之間的失同步化導致肌肉的疲勞度降低及過度用力[1]。腦卒中后晚期肌力的下降可能與活動能力的下降、制動及退行性變引起的肌肉橫截面積減小有關。
2肌力訓練與痙攣的關系
傳統觀點認為,肌肉力量的訓練會增加肌肉的痙攣、加重異常模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腦卒中訓練的重點集中在如何降低肌張力、減少異常模式、降低拮抗肌的協同收縮,而非肌力的訓練。張健等在其綜述研究中發現,普通的抗阻訓練和漸進性抗阻訓練,器械訓練或者是患者自身抗阻訓練,都沒有增加痙攣和異常模式。
3肌肉訓練的基本原理
在肌肉力量的訓練方法中必須遵守兩個基本的原理:超量恢復和神經適應的原理[2]。而在具體的訓練原則中則要依據抗阻訓練、超負荷訓練和適度疲勞的原則進行實施。其中抗阻訓練是增強肌力的重要原則之一,阻力是肌肉產生應力的基礎,是保證肌肉形態和功能的必要條件。抗阻訓練時要選擇適當的運動強度、持續一定的運動時間和掌握合理的訓練頻率和運動間期,并以產生肌肉疲勞但不過度為原則。向患者說明肌力訓練的目的,并對訓練方法給予正確的講解和指導,讓患者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努力訓練,積極配合才能取得好的訓練效果。
4肌力的訓練方案
一般認為當患者的病情穩定、神經癥狀不再發展48小時后就可以開始開始實施康復訓練,康復訓練開始的越早,功能恢復的可能性就越大,預后就越好[3]。因為腦卒中后除了神經方面的因素外,制動和肌肉適應性的改變都會引起患者肌肉橫截面積的變化,導致運動單位數目的減少,從而加速肌力的下降。
目前的肌力訓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輕度腦卒中患者,主要是因為該類患者的肌力一般都≥3級,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在對該類患者肌力訓練的方法是進行抗阻訓練。常用的訓練方法如下:①訓練強度:訓練時的強度要達到1RM的60%-80%,每1-2周評定一次。對于使用自身體重訓練的患者,可以提高臺階及障礙物的高度、降低椅子高度等來增加難度;如以重物為阻力,可依據患者的情況增加。同時在訓練過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有無不適,及時檢測患者的心率和血壓。②訓練時間:肌肉力量訓練持續時間在1-6月不等,主要以1-2月較多。每天的訓練時間為60-90分鐘,這其中包括熱身運動、抗阻訓練、耐力訓練、整理活動等。③訓練頻率:訓練的頻率一般為6-10次/組,2-3組/天,2-5天/周。但在實際應用時,要根據訓練的強度和每天的訓練時間做調整。比如,如果訓練的強度較大、每天的訓練時間較長,可適當的降低頻率。④訓練形式:訓練的形式應結合生物力學特點做出相應的選擇。可以選用向心收縮與離心收縮訓練,開鏈與閉鏈訓練,等速或等長肌力訓練的方法。
肌力為1-2級的訓練:可以采用輔助主動訓練,又稱助力運動方法訓練。也就是在患者的肌肉進行主動收縮的同時,依靠部分的外力來幫助患者完成關節的運動和肌肉收縮,以達到增強肌肉力量的目的。輔助的力量可以由治療師、患者的健側肢體來提供,也可以借助運動器械等。在輔助主動訓練的同時要注意強調以患者的主動運動為主,外力為輔的原則,防止為被動運動所代替。常采用的輔助主動訓練方法有:徒手輔助主動訓練、懸吊輔助主動訓練、滑面輔助主動訓練等。
肌力0-1級的訓練:常采用被動運動訓練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過被動運動訓練誘發肌肉的收縮,傳遞神經沖動,延緩肌肉的萎縮,引起癱瘓肌肉的主動收縮。被動訓練的方法包括推、柔等。
5肌力訓練的注意事項
5.1正確評定肌肉功能,選擇恰當的訓練方法。在肌力訓練前,要對肌肉功能水平和肌肉周圍環境進行評估,并應依據不同患者的疾病特點、功能需要和訓練的價值,選擇訓練方法和制定訓練計劃。
5.2對于腦卒中患者的訓練,應慎用強度較大的訓練方法,以防止血壓升高、心肌缺血、甚至出現腦血管意外。要處理好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時間的關系,遵循人體生理疲勞和超量恢復的原理,避免肌肉過度疲勞的產生。
5.3防止代償運動的出現,腦卒中患者主動肌和拮抗肌的協調性差,在進行肌力訓練時,患者往往會出現代償性的運動。治療師應采用固定或施加外力的方法,抑制患者的代償性運動,提高肌力訓練的效果。
參考文獻
[1]Pak S, Patten C. Strenthening to promote functional recovery poststroke: an evidence-baced review[J].Top Stroke Rehabil,2008,15(3):177-199
[2]沈志祥.運動與康復[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140-145
[3]Joachim Lieper , Keike Bauder , Wolfgang HR. Treatment-induced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 in human [J].Stroke, 2000, 31:12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