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結住院期間易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護理體會,認為護士要有較高的心血管專業知識,識別高危患者,對高危患者做好評估、密切觀察病情、做好用藥護理、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等預見性護理,是降低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和獲得及時救治的關鍵。
關鍵詞:心血管病惡性心律失常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98-02
惡性心律失常又稱致命性心律失常,絕大多數惡性心律失常伴有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因其心臟解剖結構異常導致電生理紊亂,急危重癥情況發生率高,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高達75%一95%[1]。因此,要及早識別易致惡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和惡性心律失常、并對高危患者采取有效治療護理,既可降低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又可提高搶救成功率。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科住院心血管系統患者2835例,男1762例,女1073例;年齡21歲~93歲,平均57歲。
1.2護理方法。
1.2.1識別易致惡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護士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及較高的心血管專業知識,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全面了解、掌握患者的病情及陽性體征,因此,經常翻閱病歷,與醫生溝通,掌握患者病例資料,便于識別易發惡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如預激綜合征患者當旁道不應期越短,合并心房顫動時,可能轉變為惡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顫而猝死;心肌病患者有室顫或心臟停搏史者;有暈厥史者;多形性室速,發作時暈厥,心室率逐漸加快;有發展成心室撲動或室顫趨勢的快速型室速;特發性心室撲動或室顫室速伴血流動力學紊亂,出現休克或左心衰竭,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伴發室早,是室速、室顫的前驅表現;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等患者,對這些高危患者,并結合心律失常的高發時間、特點進行針對性護理,有效地降低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
1.2.2心電監護,嚴密切觀察病情。對于易致惡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予以低流量吸氧及持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心電波形及臨床表現,及早識別惡性心律失常的早期征兆,便于采取相應救治措施,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因此,對高危患者應加強巡視,每15~30分鐘巡視1次,并監測患者的心律、心率、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神志的變化,重視患者的主訴,當患者原有癥狀發生改變或有新的癥狀出現時;無原因并突然出現情緒變化;出現的心電圖心肌缺血或損傷性改變,新出現的心律失常,如頻發成對室性早搏、短陣室速、各種傳導阻滯等,應提高警惕并及時通知醫生。一旦患者出現疲乏、胸悶、眩暈、氣促,嚴重者出現休克、呼吸困難、暈厥等癥狀,立即通過心電監護觀察心電示波,并記錄心率、心律變化,及時對心律失常作出判斷,并準備好各種急救儀器和藥品,確保搶救設備功能良好,物品齊全,便于急救。
1.2.3用藥護理。使用靜脈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根據醫囑準確給藥,靜脈滴注時應用輸液泵控制速度,以保證劑量準確,避免因滴速過快,導致不良反應;過慢則影響治療效果,尤其抗心律失常藥。用藥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監測脈率、心律、心率、血壓及藥物不良反應,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及時發現因用藥而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和藥物中毒,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及做好相應的護理。
1.2.4一般護理。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臥床期間做好生活護理;保持病室安靜、整潔,減少探視,保證患者充足休息;避免勞累、用力排便等誘發惡性心律失常的因素,針對誘發因素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如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等高危患者,則應囑其絕對臥床休息;在病情緩解后,可鼓勵患者適當活動,活動量以不引起不適為宜。
1.2.5飲食護理。給予低鹽低脂、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飽餐及攝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如飲食不當,大便用力易誘發嚴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加強飲食護理、保持大便通非常重要,切忌用力排便。準確記錄出入水量,便于了解病情。
1.2.6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做好心理護理。情緒不穩定會加重病情,誘發惡性心律失常,甚至導致猝死的發生,因此,對高危患者,護士應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緩解病人的精神壓力,避免患者緊張、恐慌、抑郁等。同時,要做好家屬的解釋,獲得家人的支持,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7健康教育。認真評估患者,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自覺糾正不良習慣,提高治療護理的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2結果
住院2835例患者并發惡性心律失常患者33例。其中,冠心病7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擴張性心肌病2例,心力衰竭1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肺栓塞1例;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2例,PCI術后1例。其中緩慢型惡性心律失常13例;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20例。均能及早發現、獲得及時得救治。
3體會
惡性心律失常是臨床急危重癥,絕大多數具有器質性心臟病,其發生也有一定的誘發因素,而且發作前多數有先兆征象。因此,在護理工作中,要及早識別高危患者,重視先兆征象,要積極準確治療基礎病,去除誘發因素,并有針對性地對高危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可降低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有利于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近年來,我科大力加強了護士專業知識,定期組織業務學習及護理查房,急救技能及理論培訓、考核等,提高護士綜合素質,為患者提供全程、優質護理。
參考文獻
[1]馬俊英.器質性心臟病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識別及護理研究.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8(28):1058-1060
[2]周超,胡江飛,田野,等.惡性心律失常3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