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穴位貼敷治療老年性高血壓的療效。
方法:將106例高血壓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3例,對照組53例,治療組用本科自制中藥養陰方,研碎成粉,用醋調成干濕適度泥狀,搓成扁豆大小藥丸,貼敷特定的曲池穴等,每日一次,7日為一療程。
結果:與對照組比較,中藥穴位貼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并且能保持血壓的穩定性。
結論:中藥穴位貼敷可作為高血壓輔助治療,達到降壓作用。
關鍵詞:穴位貼敷老年性高血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07-01
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而老年性高血壓是年齡大于65歲,血壓值持續或非同日3次以上者。老年性高血壓患病率很高,約占60%。現在臨床多采用口服藥物治療。主要藥物有利尿劑、β-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等藥物[1],以上藥物有明顯降壓作用,但長期服用有一定副作用及耐藥性。因此,近年來中醫藥治療高血壓已逐漸成為防治的主要手段[2]。本人從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對高血壓病人篩選了106例,其中對照組53例,治療組53例,采用中藥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觀察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按照《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2005)的標準診斷[1]。選取未接受過高血壓病的藥物治療,并且沒有靶器官的損傷和并發癥的臨床情況。血壓在140/90~179/109mmHg,超過這個水平,對貼敷過敏者,則退出觀察,每個病例最少觀察4周,符合要求的患者106例,男49例,女57例。將將治療組分為肝陽上亢證20例、肝腎陰虛證33例。對照組53例。年齡65-87歲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排除明確診斷的繼發性高血壓、惡性高血壓以及過敏體質、不能耐受者。將這106例患者分為治療組53例,對照組53例,兩組患者性別分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各組患者年齡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各組間患者治療前高血壓標準一致,比較均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操作方法(取穴方法)。
1.2.1取穴。雙側內關穴、曲池、三陰交、涌泉。
1.2.2貼敷中藥。采用本科自制中藥養陰方:沙苑子15g、女貞子20g、決明子15g、枸杞子15g、生地20g、菊花15g、白芥子10g、細辛3g、將上藥研碎成粉,用醋調成干濕適度泥狀,搓成扁豆大小藥丸,放入容器中備用。
1.2.3貼敷方法。檢查患者皮膚情況,如皮膚有紅、腫、硬結、破潰或皮膚過敏者禁用。為達到治療效果應準確取穴。選定穴位,定位后,將藥丸放在空藥貼的圓環內,固定粘貼。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貼敷時間為6-8小時。
1.3護理。
1.3.1貼敷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貼敷的目的、時間、效果、注意事項。藥物貼后要按摩穴位,以提高治療效果,老年性高血壓患者皮膚彈性差,干燥缺乏油脂,貼敷過程中,如皮膚出現發熱甚至起皰,屬正常現象,表明毒邪排出,藥物發揮作用。一般起皰后,消毒即可。如果皰大,則消毒后抽出皰液,并用無菌輔料覆蓋,避免感染。部分患者因敷貼藥物接觸皮膚會引起過敏反應,表現為紅疹、瘙癢。此時需停止敷貼,使用生理鹽水清潔過敏皮膚即可。6—8小時取下。取下后用溫水清洗皮膚即可。貼敷過程中不宜大量出汗,保持皮膚干燥、清潔,以免脫落。貼敷時不能洗澡。
1.3.2飲食護理。貼敷過程中應進清淡易消化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禁食生冷、辛辣、刺激、肥甘厚膩之食。如蔥、蒜、花椒等。
1.3.3心理護理。高血壓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終身治療。老年人身體較弱,藥物副作用更加明顯,容易產生煩燥情緒。針對這些特點,護理工作中耐心向老年患者講解穴位貼敷的降壓效果好、副反應少、簡便易行的優點。
2治療效果
顯效:治療后,血壓降至理想水平,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血壓降到正常水平,相關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血壓、癥狀無改變。
3觀察方法(觀察血壓變化)
對照組選擇基礎降壓藥物,治療組接受貼敷治療者。每日在安靜狀態下監測血壓三次,時間分別為8AM-4PM-8PM,固定一臺臺式水銀柱測血壓。一周治療后的血壓數據計入觀察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