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腹腔鏡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護理以及觀察體會進行分析探討。
方法:隨機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3月間我院收治的經腹腔鏡治療的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病例66例,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且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給予腹腔鏡治療的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合理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預后,值得注意。
關鍵詞:腹腔鏡早期子宮內膜癌護理干預觀察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22-01
目前在臨床上腹腔鏡技術在婦科良性疾病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最近幾年以來,由于腹腔鏡設備得到了很大的改進,并且操作技術也隨之逐漸熟練,治療的有效率也隨之增加,然對于術后的護理應引起重視[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腹腔鏡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護理以及觀察體會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將我院收治的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分成兩組,采用不同護理模式給予臨床護理,并對護理效果進行了比較分析,現匯報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經腹腔鏡治療的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病例,共抽取66例,再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后,每組33例。對照組中患年齡28-67歲,平均(45.3±7.82)歲,行廣泛性全宮術者21例,行廣泛性全宮與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聯合者12例;觀察組中患者年齡29-68歲,平均(46.7±8.16)歲,行廣泛性全宮術者23例,行廣泛性全宮與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聯合者10例。研究對象年齡、術式之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比較價值。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將抽取的66例研究對象按照1∶1的比例分成兩組,一組為對照組,對其給予常規護理;一組為觀察組,對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指標包括有:治療有效率,并發癥的發生率,護理滿意度。
1.2.2護理措施。對照組: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在患者入院后即對其進行心理狀況評估,采用一對一的模式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使其能夠積極配合各項檢查與治療[2]。②術前準備: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以及陰道準備,術前1天給予患250毫升濃度為20%的甘露醇、100毫升0.9%的氯化鈉、250毫升的溫開水,于30分鐘內口服,在術日清晨對患者進行逆行清潔灌腸處理。③術后護理:術后給予患者一般護理,即生命體征觀察,臥床體位指導,合理飲食護理,鼓勵患者進行早期的下床活動[3]。④外陰護理:在術后每日對患者的會陰以及尿道口采用康樂士棉球進行擦洗2次,若是存在較多的分泌物,可以首先采用康樂士溶液對會陰以及尿道口進行清洗,而后采用0.5%的碘伏棉球進行消毒處理。⑤保留尿管管理:每天對一次性尿袋進行更換,每日用消毒液對尿道口進行1次擦洗,避免出現逆行感染。⑥腹膜后負壓引流管的護理:對負壓引流管的通暢予以保持,對引流液的顏色、量以及性質進行密切觀察。⑦術后并發癥的護理與觀察:對高碳酸血癥進行預防,術后對患者給予常規吸氧,一般將氧流量控制在4L/min,并且持續時間為6-8小時。對皮下氣腫進行預防,若是壓之存在捻發音,便給予患者被動運動護理,使血液循環得以增加。盆腔腹膜后淋巴囊腫護理,因在實施淋巴結清除術中存在被切斷的淋巴管,但是在術后未見,因此會在術后出現淋巴滲漏,同時會伴隨有滲血以及組織液在腹膜后的間隙進行堆積,導致死腔的出現。因此在術后應對患者是否存在下肢水腫或者是脹痛進行密切觀察,對于疑似淋巴管漏者應指導其取半臥位,將肢體抬高,便于引流[4]。
1.3數據處理。研究中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為100.0%;對照組治愈32例,治愈率為96.97%。兩組治愈率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出現明顯的皮下氣腫,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03%;對照組中患者發生皮下氣腫者3例,出現高碳酸血癥者2例,出現盆腔腹膜后淋巴囊腫者2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1.21%,顯然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高于觀察組,且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