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掌握預防重癥腦卒中脫水的觀察要點及預防措施,從而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搶救成功率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方法:對156例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或速尿的腦卒中患者進行臨床觀察。
結果:經治療后治愈137例、好轉19例,有效率100%。
結論:有效的臨床觀察和適當的護理干預能有效的降低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
關鍵詞:腦卒中脫水觀察要點護理配合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64-02
腦卒中,包括腦栓塞、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一組疾病。腦卒中的特點是起病急、癥狀重、明顯高顱壓,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故降顱壓是治療腦卒中的主要手段,易導致病人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加重神經系統損害及意識障礙,因此脫水治療后的觀察及護理就顯得極為重要。
1臨床資料
1.1病人選擇。統計2011年12月~2012年4月我科收治腦卒中患者使用脫水治療156例,年齡在36~76歲之間。
1.2臨床特點。本組患者發病急,病情重,多數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或糖尿病病史多年,同時伴有其他臟器(如心臟、腎臟)病變。腦卒中病人多有飲水嗆咳、構音障礙,重病人可出現昏迷癥狀,因不能正確表達意識(如口渴等),故不能及時攝入不液體,而導致水入量不足。
1.3方法。本組病例,依病情及腦水腫輕重,給予脫水治療,多選擇20%甘露醇125毫升、甘油果糖,每6小時或8小時一次,必要時適當家用速尿,根據病情用藥一周后減量。
1.4效果。經治療后治愈137例、好轉19例,有效率100%。
2臨床觀察
2.1生命體征及意識狀態。重癥腦卒中病人發病多表現為發熱、劇烈疼痛、呼吸急促、脈搏細速等,但經降顱壓或降溫處理后,生命體征逐漸趨于平衡。神志清醒患者主動要求飲水,意識模糊、語言障礙的患者,經脫水治療后如未及時補充水電解質,可出現水電解質紊亂,表現為非高顱壓躁動,脈細速,血壓降低,病情進行性加重等。如觀察細致可提示醫生及時補液。
2.2尿量。使用脫水劑后,應準確、及時地記錄24小時出入量,特別是尿量。對于尿量減少患者,應尋找原因,是否存在血容量不足。腦組織缺氧,葡萄糖,糖原儲備甚微,一旦血流中斷,6分鐘內神經代謝受影響,5~15分鐘以上細胞即產生不可逆損害,所以腦血流供應是腦組織正常既腦卒中恢復的首要條件。成人每日需水量為體重的40%,而腦內灌注壓取決于體內的血容量,只有保證足夠的血容量,才能保證大腦營養成分的供應,反之則加重病情。當患者尿量減少時,有可能是體內血容量不足,故每日準確記錄體液出入量以確保水、電解質平衡至關重要。
2.3皮膚黏膜的改變。使用脫水劑后,患者排除大量尿液,患者表現為輕度脫水征,如皮膚彈性差、粘膜干燥、呼吸道分泌物粘稠、舌體干紅、粗糙等,在護理中如能細致觀察和及時發現這些情況,并及時報告醫生,給予合理處理,對逆轉病情是很重要的。
2.4電解質失調。大量使用脫水劑后,大量尿液排除的同時可致鈉鉀等離子丟失增多和吸收減少,而致電解質紊亂,可表現為表情淡漠,食欲不振,頭痛,視力模糊,腹脹,膀胱麻痹,全身無力,以及血壓下降,心率不齊等,一旦出現這些情況,應急查血離子,有針對性的加以糾正。
3護理配合
3.1準確完成輸液計劃。重癥腦卒中合并脫水者一般需24小時補液,因此置入一條安全有效的靜脈通道就非常重要。故為患者置入靜脈留置針或置入PICC導管,這樣既能保證輸液計劃的進行,又能保證患者發生病情變化時搶救工作的進行。
3.2保證鼻飼溫開水治療措施的落實。糾正重癥腦卒中患者的脫水狀態,其中1/3的液量由鼻飼灌入。方法:每1~2小時鼻飼注入100~200毫升白開水。為保證患者得到有效治療而不致發生鼻飼返流誤吸。我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①圍觀選擇一次性聚氨酯胃管,質軟,細,配有一條金屬絲便于插管,對鼻粘膜刺激小,留置時間長約28天(說明書留置時間<30天)。不需每周更換,減少患者痛苦,又保證護理工作的完成。②為防止返流誤吸建議將胃管再插入7~10cm,將胃管前端至胃體部或幽門處,則注入的水不易返流。③鼻飼時將床頭抬高35°~45°,鼻飼后保持體位30~60分鐘,在恢復原位。
3.3準確采集各種血標本。脫水患者需監測電解質,血氣分析、血漿膠體滲透壓。高血糖者還需監測血糖或指尖血糖的變化。因此,準確采集各種血標本是正確評估疾病轉歸和預后的關鍵。護理工作中每個人都應掌握采血的方法、時間、標本容器、特殊注意事項等。尤其掌握電解質,血氣分析、血漿滲透壓的正常值,以便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及時處理。
重癥腦卒中,病情危篤,只有經過細心的觀察及精心的護理,才能避免水、電解質失衡,提高治愈率,縮短療程。
參考文獻
[1]楊莘.實用神經內科護理及技術.科學出版社,2008-04
[2]尤黎明.內科護理學(第四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