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藥浸浴配合針刺治療肘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
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3月86例肘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3例。治療組應用中藥浸浴配合針刺治療,對照組僅采用針刺治療。在治療前后記錄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VAS)及肘關節屈伸活動度(ROM)值。
結果:治療后治療組的VAS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ROM的恢復強于對照組。
結論:應用中藥浸浴配合針刺治療肘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明顯,操作簡便易行,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藥浸浴針刺肘關節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74-02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他的主要改變是關節軟骨面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屬于中醫“骨痹”范疇。肘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人體骨性關節炎中的少發部位,且治療效果不夠滿意,與重體力勞動和反復過度使用上肢有關,早期可能無癥狀,出現癥狀多在40歲以后,臨床癥狀主要是肘關節發酸、發沉,繼而疼痛、無力,病情逐漸加重,甚至在睡眠中痛醒。患側肘關節伸屈活動不同程度的障礙,肘窩前內側、肱骨內上髁、肘后尺骨鷹嘴及后上方壓痛,關節活動有彈響聲,關節絞鎖,部分患者出現腫脹。我科采用針刺配合中藥浸浴治療肘關節骨性關節炎,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09年10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86例肘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均感肘關節酸脹、疼痛,肘關節屈伸活動不同程度受限,肘關節屈曲<90度,伸直受限>30度,不能正常使用患肢。肘窩前內側、肱骨內上髁、尺骨鷹嘴及后上方壓痛。X線片顯示:尺骨鷹咀及冠突部有不同程度的骨贅形成,肱尺關節間隙變窄。
8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①治療組:43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0例,單純右側肘關節發病者24例,單純左側發病者7例,雙側發病者12例,年齡38歲-72歲,平均年齡52歲,病程6個月-10年。②對照組:4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單純右側肘關節發病者20例,單純左側發病者8例,雙側發病者15例,年齡41歲-75歲,平均年齡51歲,病程6個月-12年。兩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中藥浸浴配合傳統針刺療法治療,浸浴方法:選用中藥處方:羌活20g,獨活15g,姜黃15g,黃芪30g,赤芍10g,防風20g,川芎20g,杜仲30g,桂枝10g,秦艽10g,甘草10g,水煎后待冷至38℃—42℃時浸泡患側肘關節,每次浸泡約30分鐘,每日一次。浸浴完畢隨之予以針刺治療,針刺取穴:曲池、小海、天井、尺澤、曲澤、少海,配穴:手麻者加手三里、后溪、中渚、通里。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穴位常規消毒后,用30號1.5寸一次性毫針,直刺0.5~1寸,捻轉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日1次。上述治療10天一個療程。對照組僅采用上述方法針刺治療,同樣10天一個療程。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不采用其他藥物或物理治療,囑患者適當休息,禁止劇烈運動及重體力勞動。
1.3評定方法。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VAS)[1]:在紙上面劃一條10cm的橫線,平均分為10等分,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病人根據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治療前后分別讓患者指出疼痛的程度分數。肘關節活動度(ROM)評定: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上臂置于體側,以肱骨外上髁為軸心,量角器固定臂與肱骨長軸一致,移動臂與橈骨長軸一致,測量肘關節活動幅度變化。治療期間每10天評定一次。
1.4療效判定。①痊愈:最后VAS評分為0分,肘關節屈曲>150度,伸展0度;②顯效:VAS初次評分減去最后評分>4分,肘關節屈曲>100度,伸展受限<30度;③好轉:VAS初次評分減去最后評分為2-4分,肘關節屈曲>90度,伸展受限<20度;④無效:VAS初次評分減去最后評分<2分,肘關節屈曲<90度,伸展受限>30度。
1.5統計學處理。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配對、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及Ridit分析法。P<0.05被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治療1-2個療程,平均治療15天,對照組治療1-3個療程,平均治療23天。兩組治療前后VAS比較見表1,肘關節屈伸活動度比較見表2。治療后兩組VAS值均較治療前降低(P<0.01),肘關節活動幅度增大,治療組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t=4.38,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