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75-02
《靈樞·官針》:“凡刺有九,以應九變。”指以不同的刺法應用于性質各異的病變。九刺分別是輸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瀉刺、毛刺、巨刺和焠刺。
遠道刺,九刺之。《靈樞·官針》:“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也。”指身體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陽經的穴位進行治療。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陽經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針刺穴位距病處較遠而名。近代所稱“遠道取穴法”蓋源于此。
面肌痙攣指面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發作性、無痛性、陣攣性收縮,常始于眼輪匝肌隨即波及到口輪匝肌,幾個月至幾年內逐漸加重。嚴重者整個面肌及同側頸闊肌均可發生痙攣,眼輪匝肌嚴重痙攣時使眼睛不能睜開。安靜時減輕,情緒緊張、疲勞激動時加重,睡眠時消失。
癥狀:面肌痙攣表現為電擊樣、抽搐發作,有間歇期,自己不能控制。發作時,病人半側面肌強勁地、陣發性抽搐,眼瞼緊閉,口角歪斜,抽搐時間短則數秒,長則10余分鐘。從而嚴重影響視力、語言、飲食和工作。有時可和三叉神經痛同時發作。晚期患側面肌無力萎縮,舌前2/3味覺可能喪失。
病因:
現代醫學認為:
(1)由于某種壓迫使面神經傳導發生病理性干擾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壓迫,如小腦后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椎神經動脈壓迫,偶爾由于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或腦瘤等面神經根部的壓迫所致。
(2)另一部分患者為特發性面神經癱瘓,恢復后出現繼發性的患側面肌痙攣。可能為面神經炎導致神經脫髓鞘的病理改變而未能恢復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脫失,使面神經的電傳導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經炎累及腦干內神經核團,形成類似癲癇病灶而產生面部肌肉的發作性抽動。
(3)極少數患者為外傷腫瘤或外科手術后出現患側面肌痙攣。可能為面神經的恢復過程中與其他腦神經出現短路,當其他神經興奮時也出現一側面部肌肉抽動。
傳統醫學認為:面肌痙攣是由于素體陰虧或體弱氣虛引起陰虛、血少、筋脈失養或風寒上擾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陽經與肝、脾、腎、膽、胃、臟腑相關;病性或虛或實。
取穴:根據《靈樞·官針》中有關“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的記載,筆者將以血海、足三里、陽陵泉、豐隆、太溪、太沖為主穴。配以百會、風池、四白等。發病越短,療效越佳。
操作:針刺之前,一定與患者作好解釋溝通工作,緩解患者緊張情緒;醫者進針手法嫻熟,做到輕、準、快、微痛。取杏林牌一次性針灸,直徑為0.25mm×40mm毫針,足三里、太溪用補法,四白用平補平瀉法,其他均用瀉法,留針至少1小時以上。每天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休息兩天。
體會:本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治則遵循補益肝腎,平肝熄風,養血舒筋,緩急制動。立意上病下取、以下治上,減少頭面部的針刺針數,特別是面部的穴位盡量不取。以消除患者緊張情緒,通過神經反射和經絡傳導,使大腦皮質和受損神經獲取充分的良性調節信息,從而調整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修復受損神經,或者解除病理性壓迫和干擾,緩解面肌痙攣。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取血海以活血通絡,祛風止痙;因體弱氣虛,故取足三里以補益氣血;因筋會陽陵泉,取之以達到舒筋解痙;百病皆由痰作祟,取豐隆以升清降濁,祛痰止痙;取太溪、太沖以補益肝腎,平肝熄風;《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掉”與“眩”都屬風象,它的發生多與肝有密切關系,多屬于肝的病變。又因面肌痙攣患者常因面部抽搐,而不能自控,患者常常會煩躁、焦慮或者抑郁,因肝主疏泄,抑久化熱,故取太沖以疏肝解抑,清熱除煩。《內經》又云:“風勝則動”、風之六淫之首、風為百病之長。取百會、風池,調神祛風以止動。患者經治療一療程后,面部抽動能明顯好轉,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工作有了熱情,心情疏暢,經四療程治療后患者基本恢復。
臨床工作者,在遇到凝難雜癥時,一定要樹立信心,尋找辦法。堅持在書本中找答案,在學習中找答案。反復的臨床實踐到理論,復習所學的知識,包括中基、中診、中藥、經絡、輸穴、生理、解剖及查找名家、名方。中醫是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西醫是基礎,中醫是手段,提高療效才是硬道理。
本法的突破:①突破了常規的取穴方法,少取或不取面部穴位;②突破了常規的留針時間,增至一小時或以上;③因病久抑郁增加了疏肝解抑,清熱除煩之法;④“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先補血后祛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