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78-02
現就我院于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5例痛經患者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標準。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確診[1]。臨床表現:行經前后或經期出現下腹疼痛、墜脹,伴腰酸或惡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癥狀,嚴重者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甚至昏厥。
1.2研究對象。本組45例痛經患者,年齡12-44歲,其中原發性痛經37例,年齡12-31歲,繼發性痛經8例,年齡28-44歲。
1.3治療方法。45例患者全部采用內普生聯合少腹逐淤湯加減治療。
少腹逐淤湯組成:由當歸、川芎、赤芍、蒲黃、五靈脂、干姜、肉桂、元胡、沒藥、小茴香組成,隨癥加減。
服用方法:所有患者于月經來潮服用內普生聯合少腹逐淤湯加減治療,每次月經前1-2日開始服用,每日1劑,分2次服用,連續服藥5日,經期無需停藥,連用6個月,所有患者均每3個月隨診一次,觀察療效。
1.4療效標準[1]。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3個月未復發;好轉:癥狀、體征改善,偶有痛經表現;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2治療結果
本組45例,治愈24例,占53.30%;好轉17例,占37.80%;無效4例,占8.90%。總有效率91.10%。
3討論
痛經系指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則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腫瘤等。
原發性痛經一般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內膜管型脫落(膜性痛經)、子宮發育不全、子宮屈曲、頸管狹窄、不良體姿及體質因素、變態反應狀態及精神因素等。繼發性痛經是指病人經雙和診發現盆腔器官有病變者為繼發性痛經。常由于局部異常體征尚不明顯時誤診為原發性痛經,因而對痛經開始于初潮后3年以上者,應考慮繼發性痛經之可能,應進一步檢查。青年女性繼發性痛經之常見原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它與原發性痛經癥狀極相似。如果病人有進行性痛經或內膜異位癥家族史(母或姐妹中有患此病者),應早做腹腔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早進行保守性手術治療,以保存生育能力。
痛經多采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解痙鎮靜劑、β受體激動劑等對癥治療,臨床療效欠佳。中醫學認為,痛經發作與體質、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侵襲等有關。致病因素侵犯人體,導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不通則痛。在經期或經期前后,由于血海由滿盈而瀉溢,氣血變化急驟,致病因素乘時而作,引起沖任、胞宮氣血失調而發痛經。
少腹逐淤湯方中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赤芍活血化瘀;元胡、川芎、蒲黃、五靈脂、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干姜、沒藥、小茴香增強行氣止痛,兼溫寒化瘀作用;肉桂增強溫經止痛兼暖宮化瘀作用。內普生聯合少腹逐淤湯加減治療痛經療效確切,服用方便,患者易接受,臨床癥狀緩解快,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