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西藥物的相互作用,減少不合理用藥的發生。
方法:通過分析探討中藥與西藥合用時所發生的物理、化學、藥理變化,闡明中西藥物的相互作用。
結果:中西藥既有合理的相互作用,能增強療效;也有不合理的相互作用,會降低藥物的治療效果,增加其毒性反應。
結論:臨床醫師在合用中西藥物治療疾病時,應對其相互作用充分了解,并詳細詢問患者用藥史,避免出現不合理的聯合用藥。
關鍵詞:中藥西藥聯合應用相互作用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82-01
藥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DI)是指藥物受合用,或先后使用的其他藥物、內源性化學物質等影響,使藥物作用或藥效發生變化的現象。中西藥物相互作用是指中藥(單味、復方制劑、中成藥或湯劑)與西藥合用或先后序貫使用時,所引起的藥物(中藥、西藥或兩者)作用與藥效的變化。中西藥物合用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相互作用。因此,探討中西藥的相互作用,對提高醫療質量、安全有效地聯合用藥極為重要,對于臨床醫師具有重要意義。
1中西藥物合理的相互作用
1.1協同作用。中西藥合理配伍,可產生協同作用,藥效增強,不良反應及毒性減輕。青霉素與痰熱清注射液合用時,痰熱清中所含的金銀花能增強青霉素對耐藥金葡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耐藥菌體蛋白質合成上有協同作用。需用抗生素治療的患者,聯用中藥及其制劑可使病情好轉加快,除能收到滿意的療效外,還能增強機體的免疫機能。研究表明,雙黃連口服液與諾氟沙星合用。對兒童急性菌痢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提高12%[1]。魚腥草和青霉素注射液配伍治療化膿性扁桃體炎,其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2]。原因是魚腥草具有抗菌、抗過敏和平喘作用,對于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同時促進外周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免疫球蛋白形成,增強殺傷細胞的活力。
1.2六味地黃丸對食管上皮細胞增生癥有治療作用,其主要效應為調動機體的抗癌能力以達扶正祛邪的作用;維生素C能提高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能夠阻斷抑制亞硝胺等致癌物質的作用。因此,維生素C與滋陰補腎的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合用,在防治食管癌方面能發揮協同增效作用。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瘀、分消癥散結之功能改善微循環狀態,抑制慢性增生性炎癥等作用,米非司酮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基礎藥物,兩者配伍酮瘤體縮小45.98%。單用米非司酮縮小35.78%[3]。表明聯合治療較單純用抗孕激素治療效果可更好。
2中西藥物不合理的相互作用
2.1拮抗作用。若中藥與西藥配伍不當,可產生拮抗作用,藥效降低或無效,甚至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大黃、虎杖、石榴皮及其中藥制劑感冒寧、舒痔丸等含有大量鞣質,與含金屬離子的化療藥物配伍,可在胃腸道產生沉淀、變性,使藥效降低。臨床上急性胃腸炎服用藿香正氣水,因惡心、嘔吐頻繁加服胃復安。胃復安具有擬膽堿作用,經胃腸平滑肌肌間膽堿能神經叢釋放乙酰膽堿。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細胞上的M受體而促進胃腸運動。藿香正氣水對乙酰膽堿刺激的兔離體腸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胃排空具有促進作用,對胃泌索的分泌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兩藥合用,可產生藥理性拈抗作用,使胃復安療效降低。含有機酸的中藥如山楂、五味子、山茱萸不能與磺胺藥如復方新諾明同服。因有機酸所致的酸性環境能使乙酸化后的磺胺溶解度大大降低,易在腎小管中析出,形成結晶,損傷腎小管及尿道上皮細胞,引起結晶尿、血尿、尿閉等。
2.2影響藥物的吸收。形成絡合物或復合物,四環素類及喹諾酮類抗菌藥與含鈣、鎂、鋁及鐵等二、三價金屬離子中藥如代赭石、石決明、龍骨、牛黃解毒丸、明目上清丸等同服,易形成不溶性絡合物。使吸收減少,血藥濃度下降,并增加對胃腸道的刺激。煅炭的中藥如血余炭、蒲黃炭、地榆炭等,在炮制過程中可生成大量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使煅炭中藥在胃腸道中產生強大的吸附作用,能吸附蛋白質、維生素、生物堿、激素、抗生素等,所以各種酶制劑、維生素及抗生素不宜與之聯用。含有酸的中藥如山楂丸不能與含有鈣、鉀、鎂等金屬離子的西藥如糖酸鈣、氯化鉀、硫酸鎂合用,因能生成相應的鹽,不利于吸收,影響療效。
2.3產生毒副反應。牛黃解毒丸、安宮牛黃丸含有雄黃,不宜與亞鐵鹽、亞硝酸鹽類西藥同服,因雄黃主要成分為硫化砷,在胃液中可產生微量硝酸、硫酸,使硫化砷氧化而增加毒性。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異煙肼不宜與含麻黃的中藥制劑小兒咳喘靈合用。
3中西藥物相互合用的對策
3.1中藥作用機制。中醫學認為,每種藥物都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偏于寒、或偏于熱、或升或降、或燥或潤。利用這些不同的特性,來補偏救弊,以調節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恢復生理平衡,而達治療目的。然而,中藥組分多且化學成分結構復雜中藥龐大的混合物處方,造成了有效成分的不確定性;同時造成臨床治療的多靶點性。藥物成分的多而雜增加了藥物相互作用的機會。
3.2西藥的特點。西藥是以西醫理論為指導的,以分析手段探詢發病機制、了解病情、指導診治用藥,并致力于消除致病因子或抑制器官異常功能,或補充匱乏物質。其指導思想、投藥操作、乃至實際效果,都是單向性、對抗性的。由于西藥成分都是通過化學或者生物合成,成分比較單一,因此用藥針對性強,作用明確,起效快捷,但是局限性和不良反應也較大。
3.3中西藥物的合理應用原則。中西藥物本身的復雜性,使得合用變得復雜,因此,臨床醫師必須了解中西藥物之間的相同或差異之處,才能合理聯用,揚長避短,發揮中藥的協同作用,避免發生藥源性疾病[4]。中西藥的合用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增加中藥有益的配伍,避免有害配伍;改變西藥途徑,如分開服用或注射,分開時間給藥,可克服直接的物理或化學結合和大多數影響藥物吸收的配伍。總之,應加強中西藥合并用藥的監督,以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參考文獻
[1]蔡黎生.口服諾氟沙星聯合雙黃連治療急性菌痢30例叨.中國中醫藥科技,2000,7(6):419
[2]郭曉淵,阮宇鵬.魚腥草合青霉素治療化膿性扁桃體炎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0(24):2366—2367
[3]朱聿君.小劑量米非司酮配伍桂枝茯苓丸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30):431l-4312
[4]盧訓叢.中西藥聯用的基本原則[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