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尋找帶狀皰疹后疼痛的有效治療方法。
方法:選擇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來我醫院求醫的26例患者為治療觀察對象,主要采取艾灸和針刺兩組方法聯合治療。
結果:26例患者治愈21例,隨訪半年未復發,占80.76%;好轉4例,占15.38%;無效1例,占3.85%;總有效率為96.15%。
結論:應用針刺加艾灸聯合方法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艾灸針刺治療帶狀皰疹疼痛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96-02
帶狀皰疹是水痘原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以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為特征,在民間俗稱“蛇膽”“蜘蛛瘡”[1],在臨床表明帶狀皰疹患者如治療不及時、方法不當或體質虛弱,極易導致皰疹后遺神經痛(PHN)發生,PHN屬于較劇烈的頑固性疼痛癥之一,常使患者寢食不安,坐臥不寧,這種疼痛狀況可能嚴重到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筆者在臨床上開展針刺加艾灸聯合方法治療皰疹后神經痛,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在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來我醫院求醫的26例患者中男12例,女14例;年齡41~60歲17例,61~76歲9例;病程1~6個月的14例,6~12個月的7例,13~24個月的5例;部位:三叉神經分布區4例、頸3~腰2分布區17例,其它5例。
1.2治療方法。針刺方法。首先給予針刺療法,取穴多少視病變部位大小而定,一般取3~5穴,穴與穴之間間隔1.8cm,呈梅花狀分布),阿是穴常規消毒后,取相應長度的毫針(蘇州環球針灸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出品,其長短視病痛部位大小而定),從病痛邊緣的一側,采用平刺法進針,沿皮下徐徐進針至病痛中心,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捻轉手法1分鐘,再針下一穴,共留針30分鐘,其間10分鐘行針1次,10次為1療程,3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針刺后取清艾條(蘇州東方艾絨廠出品)制備成1cm長短的節段,放置于姜片上(將生姜切成厚約2~3mm的姜片,大小約1.5~2cm,并用針點刺許多小孔,以利熱穿透),用1.5寸毫針穿過艾段,將其固定于姜片上,將艾段的上端點燃后放置于阿是穴上,若病人感覺灼燙再墊以姜片續灸,1次灸2~3個艾段,以皮膚潮紅汗濕為度(病痛范圍較大的患者可在其病變范圍內移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3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為治療后疼痛消失,皮損消失,病變區域無異感;好轉為皮損消失,發病區域疼痛明顯減輕,皮膚仍有較弱的異常感;無效為治療后皮損消失,疼痛無減輕。
2結果
治愈21例,隨訪半年未復發,占80.76%;好轉4例,占15.38%;無效1例,占3.85%;總有效率為96.15%。
3討論
3.1帶狀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發病驟然,多以單側簇集狀水泡呈帶狀分布的皮疹、神經痛為特征[2],皰疹后遺神經痛(PHN)屬于較劇烈的頑固性疼痛癥之一。其與急性帶狀皰疹一樣,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疼痛帶狀皰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其癥狀特點為患部皮膚灼熱刺痛,皮損初起為帶狀的紅色斑丘疹,繼而出現綠豆到黃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皰,皰液透明。又稱為“纏腰火丹”、“火帶瘡”、“蛇串瘡”,多因情志不遂,肝火妄動而致肝膽火盛,或飲食不節,肝失健運而致脾濕內生,或因病后正氣虛弱,復受邪毒侵襲而發病。由于脾失健運而生濕,肝膽火盛而致熱,或邪毒內侵而化熱,濕熱內蘊,外蒸皮膚,熱邪外越而紅斑,濕邪蘊發而發皰,熱蝎、邪盛而致灼熱疼痛。現代醫學認為帶狀皰疹系水痘原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病變累及神經和皮膚,是一類沿周圍神經分布群集皰疹及神經痛為特征的病毒性皮膚病。神經痛為本病的特征之一,尤其是老年帶狀皰疹患者發生率高。疼痛的程度往往隨年齡增大而加劇,甚至難以忍受[3]。有時皮損完全消退,而后遺神經痛可持續數月至數年,因此疼痛亦較持久,致使患者失眠、煩躁、焦慮及抑郁,給患者身心帶來痛苦極大。
3.2帶狀皰疹治愈的神經痛(PHN)。其疼痛屬于較劇烈的頑固性疼痛[1],其自發性閃電樣、撕裂樣、針刺樣疼痛并常伴有情緒異常,最常見者為焦慮或抑郁,嚴重者甚或可有自殺傾向,應高度重視。其神經痛發生的確切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有關病理改變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與病毒感染、急性發作后遺留的神經組織內的炎癥、水腫、出血及瘢痕有關。我們采用聯合的方法治療皰疹后頑固性神經痛,效果較好,首先針刺阿是穴,一方面使穴位深部的各類感受器得以興奮。刺激信息沿著各類神經纖維傳到中樞神經,激活了與內源性痛覺調制系統有關的結構和中樞神經遞質系統,使傷害性刺激受到抑制;另一方面,針刺阻斷了痛覺沖動的產生、傳遞和感知,改善了受損局部的微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代謝,使受損神經得以修復;同時加上隔姜艾灸具有溫通經絡的功效,可祛除氣血凝滯。兩種方法聯合治療相輔相成,起到了協同促進療效的作用。
3.3治療皰疹后疼痛期間,應保持室內整潔、通風;病人臥床休息;勤擦浴,但忌用化學物品洗浴;保持皮損處清潔;保持床鋪清潔、平整、柔軟、勤更換衣服、被單。加強營養,多飲水,飲食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酒等刺激性飲食。局部采用暴露療法,患處皮膚充分皺折,避免受壓或衣服摩擦,減少皰疹滲出,促進吸收,保持皮膚干燥;及時修剪指甲,禁止抓搔,以免引起感染;注意皮膚破損情況及全身癥狀。由于患者常有程度不同的疼痛感、全身不適、低燒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因此,要勸告病人積極配合治療,盡量避免用手抓搔,以免繼發感染,加重病情;對于疼痛耐受差者,給予必要的心理干預,可以根據情況采取心理治療等;疼痛劇烈時,可服止痛藥。
參考文獻
[1]靳培英.皮膚病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7
[2]韓袁芝,朱雪峰.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心理抑郁狀態的調查與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10):798-799
[3]吳亞妮,陳洪英,趙玲.微波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6:13(12):1195一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