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00-01
肱骨干骨折手術和非手術治療后均會有骨折不愈合發生,常因長期的內或外固定導致局部骨質疏松,軟組織及骨質條件差,使再次手術時使用加壓鋼板固定變得很困難。我們應用帶鎖髓內釘結合自體髂骨移植治療19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臨床結果滿意,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19例,均為男性。年齡26-43歲。均有手術史,鋼板內固定16例,外固定架固定3例,均無創口感染史。骨折至本次手術時間10-16個月。X線檢查均顯示骨折端有間隙,骨髓腔封閉,9例合并有骨質疏松。骨折部位:肱骨中1/3骨折13例,鷹嘴窩上6-8cm骨折6例。
1.2治療方法。患者平臥,其肩胛骨下墊一圓枕,患肩外展約30°,以使肱骨上端遠離肩峰,便于透視時觀察肱骨頭。外固定架固定的先拆除外固定物,針眼換藥,兩周后手術。臂叢麻醉,5-8cm長切口切開顯露骨折端(鋼板固定的按原切口取出內固定物),清除骨折端硬化骨質及瘢痕組織,打通髓腔。于肩峰前外側作2-3cm切口,順三角肌纖維方向劈開三角肌,切斷喙肩韌帶(可預防術后肩關節僵硬)[1],順纖維方向切開肩袖,注意勿損傷肌腱外側的血管,顯露肱骨大結節,于大結節頂部內側用骨錐開孔,打通髓腔,插入導針,擴髓,擴髓時操作需輕柔,否則易致疏松部位骨折。順行插入髓內釘,釘尾打入骨面下2mm。叩擊肘部使斷端加壓,安裝遠近端鎖釘各一枚,安裝近端鎖釘時需注意如操作不當,容易損傷神經及血管,腋動、靜脈位于肱骨外科頸內側皮質稍后的3㎝區域內,腋神經主干緊貼肱骨頸后面,由前向后鉆孔及擰入螺釘時極易損傷上述組織,螺釘長度選擇一定要合適,不要穿透內側骨皮質;安裝遠端鎖釘需注意勿損傷肱二頭肌腱內側的肱動脈和內側神經。骨折端采用自體髂骨植骨。
2結果
本組患者均獲隨訪,時間12-20個月,均獲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時間4.3個月(3-6個月)。無手術切口感染、神經損傷及內固定物松動斷裂發生。肩關節活動均正常,偶有疼痛者3例。
3討論
肱骨干骨折手術后骨折不愈合率較高,主要是骨折局部的血供破壞和不利的力學環境所致[2]。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需要充分顯露,剝離軟組織多,對骨折血供干擾大,且屬偏心固定,應力遮擋率高,容易發生鋼板下骨質疏松,如果未遵循張力側固定原則或鋼板長度不夠,容易發生鋼板斷裂或松動移位,最終導致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的發生。本組中有3例鋼板置于肱骨前側,2例肱骨中下1/3骨折,因遠折端固定困難不能選用足夠長的鋼板,而發生鋼板斷裂、螺釘松動拔出致骨折移位不愈合。
帶鎖髓內釘具有穩定的生物力學性能,適應癥廣泛,可避免大范圍軟組織剝離,對骨折端血運破壞小,髓內釘在骨組織和釘體間提供的是均勻的彈性應力分布,骨折斷端在肌肉收縮活動下可以產生微動,使骨折斷端存在一定的力學刺激,根據Wolf定理的微動理論,微動有利于骨折愈合。骨折不愈合取出內植入物,特別是伴有骨質疏松的病人,重新用鋼板固定已不合適,帶鎖髓內釘是一種很好的固定方法。在手術前應在正側位X線片上仔細測量肱骨髓腔及長度,由于肱骨髓腔上下并非均勻一致,所以至少應該測量兩個部位的髓腔直徑,盡量選擇直徑合適且稍長的髓內釘,以免發生骨劈裂或固定不牢固;順行肱骨髓內釘最易出現的術后并發癥是肩關節功能障礙,術中務必仔細修復肩袖,釘尾必須埋于骨面以下,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本組3例肩關節疼痛患者經功能鍛煉理療等最終癥狀消失。另外,近端鎖釘只需達到或稍過肱骨內側皮質即可,以免損傷腋神經和腋動靜脈。
參考文獻
[1]羅先正,邱貴興.髓內釘內固定.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27
[2]張立,孫榮華,洪建明.肱骨干骨折內固定術后不愈合24例分析.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4,19(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