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針刺聯(lián)合刺絡拔罐對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和治療安全性。
方法:通過對本院2007年1月-2011年3月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60例,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30例使用針刺聯(lián)合刺絡拔罐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接受給予阿昔洛韋針靜脈滴注。兩組均以7次為1個療程,治療滿1個療程結束后觀察患者的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好轉率)。
結果:治療結束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兩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結論:針刺聯(lián)合刺絡拔罐對帶狀皰疹有較好的促進皰疹痊愈和疼痛,減少后遺神經痛的作用,療效理想,臨床上建議進一步推廣運用。
關鍵詞:帶狀皰疹針灸刺絡拔罐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01-02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皰為特征,屬于祖國醫(yī)學“蛇串瘡”、“纏腰火丹”范疇,常伴有明顯的神經痛[1],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筆者為了探究帶狀皰疹最佳臨床方案,通過對本院60例患者進行治療觀察,獲得理想療效,具體心得匯報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院2007年1月-2011年3月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0±2.5)歲,病程3-14天,平均(7±3.2)天;累及神經:顱頸神經7例,胸腰神經35例,骶及股神經18例。所有入組患者診斷均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規(guī)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累及神經等一般情況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觀察組:皰疹局部用醫(yī)用碘消毒,用三棱針(消毒好的)在皰疹水皰周圍點刺2~3下,達到有珠狀血珠時,然后在刺出血部位拔罐,每次點小皰2~3個,7次為1個療程,治療滿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未愈者繼續(xù)治療至皰疹消退,同時根據皰疹所發(fā)部位及循行經脈取太沖、三陰交、足臨泣、合谷、外關。
對照組:給予阿昔洛韋針(國藥準字H42020665)5mg/kg靜脈滴注,3次/日,隔8h滴注1次,皰疹局部用噴昔洛韋軟膏外涂,3次/日,7d為1療程,治療滿1療程后評定療效。
1.3療效判定標準。根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3]擬定。痊愈:患部皰疹基本或全部消退,疼痛消失;顯效:皰疹大部分結痂,患部疼痛基本消失;有效:皰疹消退20~50%,患部疼痛減輕;無效:皰疹消退在20%以內,疼痛未減輕。
1.4統(tǒng)計學差異。全部數(shù)據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士標準差進行描述,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X2檢驗。所有統(tǒng)計檢驗均為雙尾檢驗,顯著性水平設為0.05。
2結果
治療結束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兩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體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