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鎖骨骨折3種外固定方法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選擇最優方案提供指導。
方法:對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66例鎖骨骨折患者分別采用樹脂繃帶、石膏繃帶、棉紗繃帶進行8字外固定,觀察三者的臨床效果。
結果:樹脂繃帶、石膏繃帶、棉紗繃帶8字外固定法療效優率分別為88.46%、35.00%、10.00%,三者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樹脂繃帶8字外固定法治療鎖骨骨折臨床效果優良,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鎖骨骨折外固定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13-01
鎖骨骨折由于其解剖位置所限,保守治療難度較大,現臨床多行手術治療。但由于手術治療創傷大、花費高、程序多,再加上大部分鎖骨骨折通過保守治療即可達到功能復位,所以保守治療仍然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我院通過對比三種材料的8字外固定法,證明樹脂繃帶8字外固定法可以達到最優的骨折愈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鎖骨骨折患者66例,其中男45例,女21例,年齡6~42歲,平均年齡(21±4.4)歲,隨機分為3組:樹脂繃帶組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齡6~38歲,平均(22±4.5)歲;石膏繃帶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齡7~41歲,平均(21±4.2)歲;棉紗繃帶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齡9~42歲,平均(20±4.5)歲。3組患者均為青枝骨折、斜行骨折或橫行骨折,無粉碎性骨折。3組資料在性別、年齡、傷情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1.2.1復位方法。3組患者復位前均攝X線片,確定骨折移位情況,在局部麻醉下或直接通過手法整復。患者端坐于板凳上,挺胸抬頭,雙手叉腰,術者站于患者身后,將一腿抬起,屈膝,用膝蓋頂于患者后背正中,用雙手將患者雙肩用力向后扳拉,此時另一術者將鎖骨捺正。
1.2.2固定方法。保持患者雙肩后伸位,行8字外固定法。①樹脂繃帶組:先用無紡棉卷在肩部行8字纏繞3圈以作鋪墊,在雙腋下放置襯墊,在骨折近端放置葫蘆墊,將樹脂繃帶浸入熱水使其變軟,取出后行8字繃帶固定法纏繞雙肩3圈,助手將腋下樹脂繃帶下拉2cm并縱向捏扁,以避免患者上肢因阻礙不能下放。②石膏繃帶組:方法同樹脂繃帶組,纏繞石膏繃帶10~12圈。③棉紗繃帶組:雙腋下及骨折近端墊好襯墊,用棉紗繃帶從傷側背部向前經肩上、肩前,繞過腋下至背后,再經過對側肩上、肩前,繞過腋下,如此反復,包裹10~12圈。固定后再行X線檢查,觀察骨折對位情況,如對位不良,再行矯正。令患者保持叉腰姿勢,不可側身睡覺,傷側上肢以三角巾懸吊。5個月后攝X線片并觀察效果。
1.2.3評定方法。①優:肩關節無疼痛,功能正常,X線片示解剖復位或近解剖復位,骨性愈合;②良:肩關節無疼痛,功能正常,X線片示功能復位,骨性愈合;③可:肩關節無疼痛,功能部分障礙,X線片示功能復位,骨性愈合;④差:肩關節活動時疼痛,X線示骨折未愈合或未完全愈合。
1.2.4統計方法。采用SPASS1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樹脂繃帶組優率為88.46%,明顯高于石膏繃帶組的35.00%和棉紗繃帶組的1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