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手術后早期運動護理要點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19-01
各種手術后,患者常因身體虛弱、懼怕痛疼和(或)某些器官功能障礙等而不愿早期進行運動。但術后長期臥床休息,常引發各種并發癥和后遺癥。輕者使患者康復延遲,重者將導致全身肌肉萎縮、甚至留下一些永久性的后遺癥。
本文就術后早期運動的重要性和如何幫助患者術后早期進行運動談一點體會。
1術后早期運動的重要性[1]
1.1可加快全身血液循環,促進傷口愈合。長期臥床休息患者,心輸出量、回心血量和肺通氣量均減少,血氧飽和度和機體代謝水平降低,使手術創面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傷口愈合延遲,也增加了傷口裂開和感染的機會。術后活動減少,胃腸功能不能及時恢復,各種營養物質吸收減少,也影響了傷口愈合。
1.2可防止肺部并發癥。由于麻醉作用,或因患者術前吸煙等使支氣管分泌物增多,或難以咳出;加之,患者因傷口疼痛而懼怕咳嗽和肺通氣量減少,使痰液不能及時排出而致肺部感染和肺不張等。術后早期運動可興奮呼吸中樞,并可使肺通氣量增加,避免了肺泡萎陷和分泌物積聚,減少了術后肺部感染和肺不張的發生。
1.3可防止胃腸道并發癥。術后長期臥床休息使胃腸蠕動減慢或難以恢復,腸內微生物繁殖、產氣,致腸脹氣和胃腸吻合口、腹壁切口張力增加,從而影響傷口愈合;嚴重者可致吻合口破裂,從而形成腹腔、腹壁漏(或瘺)。因此,胃腸道手術后,除了要進行持續性胃腸減壓外,還應積極鼓勵患者早期運動,以促使胃腸功能恢復。
1.4可防止不良心理反應的發生。術后早期運動可以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長期臥床休息易致頭昏、乏力、食欲不振等,被患者誤認為病情加重而產生焦慮和擔憂等不良心理反應。不良心理反應易導致內環境發生改變,從而引發失眠、機體抵抗力下降,增加了并發癥發生機率。
2指導患者術后早期運動的方法
2.1認真做好術前健康教育。術前健康教育對增強患者對疾病和治療過程的了解、促進術后康復、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術前健康教育應科學開展。①開展健康教育時間:以手術前一日最為適宜。過早易使患者提早進入術前緊張和憂慮狀態,從而造成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反應,直接影響患者休息和治療計劃的實施;過晚則沒有給患者留下了解手術等治療計劃和調整心理狀態的時間,更不利于手術和術后康復。②術前健康教育對象:包括患者、患者家屬及其他一些陪護人員等。③內容:包括患者的病情、治療計劃、手術方法、療效、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和并發癥;術中、術后的止痛方法和止痛效果;手術的安全性和如何配合手術及治療等。④方法:術前健康教育應分二步實施。第一步,先了解清患者的年齡、文化水平、病情及術前生理和心理狀況。第二步要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方法。對于一般手術病人,應先向患者講清楚病情、治療計劃、手術前注意事項、術中和術后如何配合治療、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等;教會患者術后早期如何運動。若術后患者狀況良好,一般約需臥床休息8-12小時。之后,應根據病員身體狀況,教病員開始在病床上做適當活動。先鼓勵病員坐起,當無頭昏、眩暈及嚴重疼痛等不適時,再扶其下床,沿床邊緩慢走動數分鐘即可。一般先在床邊、室內活動,以后逐漸擴展至室外。最初的活動量不宜過大,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度。可僅做適當散步,也可僅進行深呼吸,還可進行咳嗽和排痰或練習腹式呼吸。對于年老體弱者,應特別強調術前要多做深呼吸、咳嗽和排痰、排尿排便等練習。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術前宣教時應耐心、細致,盡量使用舉例和示范法,以便讓患者正確理解,并正確掌握術后早期運動方法。對于需要進行功能康復訓練的患者,應幫助其制定嚴格的訓練計劃,并指導其嚴格按照訓練計劃進行康復鍛煉。
2.2注意事項。術后早期,患者全身狀況差,傷口未愈合,劇烈運動易發生意外。因此,制定術后運動方案時應遵循科學、漸進的原則。
引導患者活動時應注意:①應注意觀察患者面色、表情、脈搏和呼吸,最好于活動前先測量其血壓,若有異常,則暫停活動。②對于術后循環不穩定、嚴重感染、休克和極度衰弱患者,應根據患者病情決定開始活動時間和活動量。③術后首次活動僅限于室內,并且要有專人攙扶,防止患者因傷口疼痛或身體虛弱而意外摔倒等。④術后患者咳嗽、排痰時,應囑其雙手五指張開輕按于手術傷口兩側,并按術前所教授的方法進行。⑤注意保暖。⑥定期消毒病室。⑦無論一般術后活動,還是術后康復鍛煉都需要循序漸進,千萬莫急于求成。
參考文獻
[1]裘法祖,孟承偉,主編.外科學.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2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