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肌肉注射后發生皮下組織感染的情況。
方法:對患者進行肌肉注射后,針對肌肉注射所導致的皮下組織感染發生機制采取措施,觀察臨床效果。
結果:采取針對性措施后,感染的發生率減少。
結論:在臨床肌肉注射工作中,掌握正確的注射方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可以減少或者杜絕皮下組織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肌肉注射并發癥皮下組織感染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47-01
肌肉注射是一種需迅速達到藥效或者不宜口服給藥時采取的給藥途徑。肌肉注射是目前應用最多的給藥途徑之一,病人肌肉注射后出現紅腫、疼痛、并出現腫塊以及更嚴重的皮下組織感染是臨床治療治療中常見的并發癥,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1案例
患者于3天前因發熱就診,予“先鋒Ⅵ+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注射后未覺不適。當天夜間感注射部位疼痛,無紅腫。第二日感注射部位疼痛加重,局部紅腫、發熱,至今日自覺臀部紅腫較前明顯加重,行走受限,無伴發熱、寒戰、畏寒、乏力等。入院查體:體溫:37.2℃,脈搏:67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14/58mmHg。急診查血常規示:WBC 21.59G/L,NEU 81.5%。初步診斷:臀部皮下組織感染。
2討論
2.1出現感染的原因。
2.1.1注射的方法不正確。
2.1.2注射藥物性質(如油劑類)、量、次數等。
2.1.3注射針頭太粗。
2.1.4注射部位情況(如肌肉的大小、組織的彈性、有無水腫和硬痂)。
2.2預防措施。熟練掌握正確的、良好的注射技術。
2.2.1思想上的準備。注射前與病人輕松交談,分散其注意力,使其肌肉處于松弛狀態,便于進針。
2.2.2病人體位。①側臥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彎曲。②俯臥位:足尖相對,足跟分開。③仰臥位:常用于不能翻身的病人,可注入臀小肌。④坐位:囑病人將褲子稍向下褪去,以暴露注射部位。
2.2.3選用合適大小的針頭作為注射用。臨床上一般選用6號、6.5號或者7號針頭進行注射,一般進針深度為25~30mm。
2.2.4操作時進行嚴格的局部消毒。不少護理人員消毒的面積不夠,以及消毒局部皮膚后立即注射,消毒液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達到預期效果,加上注射本身又人為的造成了組織損傷,這樣很可能發生感染、化膿等不良反應;因此,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消毒面積為4cm×6cm,消毒后稍微等候片刻,再行注射。
2.2.5選擇無痛注射部位。取髂前上棘與尾骨連線外上1/3的交界點,此點與髂前上棘連線的內上1/3為無痛注射點[1]。
2.2.6正確的進針和拔針方法。①壓延法:適用于肥胖患者。即在注射時用手指將注射處向下壓并向旁舒伸,使脂肪層展開壓緊,便于針頭進入肌肉而不至于將藥物注入脂肪中。②提捏法:適用于消瘦患者。即將肌肉用手指提捏,使之離開骨骼后,再向其中進針。此法可以使脂肪層和肌肉層都薄的消瘦患者避免因針頭快速穿刺過深而刺傷神經或骨膜,造成患者的痛苦[2]。拔針時應繃緊皮膚,快速將針拔出,以免牽拉皮膚引起疼痛感。
2.2.7掌握正確的推藥速度。先緩慢注入少量藥液,使組織對藥液刺激有所適應,再勻速注入剩余藥液。根據藥物的性質決定推藥速度,如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必須慢推,而渾濁液則不宜慢注,以免沉淀凝集而堵塞針管。為減輕疼痛,長效青霉素可用2%的鹽酸利多卡因稀釋后進行肌肉注射[3]。如注射藥量較大,則可以拉長注射點,即深部注射藥物后,逐步拔針,邊拔邊推藥,另一種方法是在原來的深度緩慢旋轉針筒,邊旋轉邊推藥,使藥液呈放射狀注入注射點周圍,以便于吸收。如果同時注射幾種藥物,應先注射無刺激性的,再注射刺激性強的藥物,同時推藥速度宜更慢,但在給小兒注射時,推藥務必迅速,即“三快”。
2.3感染后的治療措施。給予抗感染治療,0.9%NS100ml+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特治星)1.5g,VD;魚石脂軟,外敷于患處,每日2次,持續3天。必要時手術切開引流。
3小結
臨床中對肌肉注射局部的觀察與分析,不但可以減少患者局部注射部位的疼痛和注射后感染,而且更重要的是藥物可以充分得到吸收,提高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小平.成人臀部肌肉注射無痛點新定位法的應用[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7.13(14):157
[2]董慰慈,張楨先.護理學基礎[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137
[3]諸小華,蔣曉紅.長效青霉素無痛肌肉注射方法的探討[J].現代護理,2007.13(14):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