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維西縣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按照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要求,結合境內地貌和氣候特點,積極引導農民開發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本文立足維西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就如何支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提出了支持路徑。
【關鍵詞】維西縣 特色農業 金融 路徑
一、維西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慶州西南端,“三江并流”腹地。全縣總人口15萬多人,有傈僳、漢、納西、白、藏等民族。轄10個鄉(鎮)3個居委會、79個行政村,農村人口占91%。境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4座,平均海拔2340米;有河流263條,高山雪融湖28個;氣候冬長無夏,春秋相連,僅有冷暖、干濕和大小雨季之分,年平均氣溫11.4℃。高低懸殊的海拔,分布不均勻的光、溫、降水,形成了特殊的立體氣候,適合各種植物生長。近年來,在政府的引導下,傈僳族農戶積極開發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一)藥材產業發展初成規模
近幾年來,維西縣按照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要求,結合境內地貌和氣候特點,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引導、扶持農民發展藥材產業,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截止9月末,維西信用社向137戶藥材種植戶累計發放638萬元,余額588萬元,農行向藥材種植戶發放貸款24萬元。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000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2700元,個別基地還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協會,通過“農戶+公司”形式,一方面解決銷了路難問題,一方面將規模做大。
(二)冰葡萄產業發展步伐加快
葡萄種植是一項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技術要求比較高。葉枝鎮政府將美國高產葡萄引入葉枝,同時塔城引入了冰葡萄,并建立了葡萄種植示范基地,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發展葡萄種植。維西縣金融機構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截至9月末,向95戶葡萄種植戶累計發放269萬元,余額254萬元。到目前已有72戶種植冰葡萄470畝,畝均收入2800余元,現庫存總苗木價值達70余萬元。葉枝鎮梓里村目前種植面積達320多畝,年產葡萄32萬多斤,畝均收入2900余元。
(三)核桃產業發展取得成效
為切實加快核桃基地建設步伐,截止2012年9月末,信用社轄內11個網點累計辦理金碧惠農卡80張,發放小額信用貸款120萬元,縣農行向核桃種植戶發放貸款18萬元。較好的解決了農戶難找保證人的情況,解決了農戶的資金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城信用社的大理支持下,哈達村大力發展泡核桃種植,全村共推廣種植100多畝,并建設了苗圃基地30余畝,目前已完成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32畝50萬株。同時哈達農莊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通過從漾濞縣引進技術人員,積極開展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目前儲備有價值170余萬株的苗木,總價值達到30余萬元。
二、維西縣特色農業發展產生的效應簡述
一是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強了產業發展后勁。特色產業的發展,使農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增強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后勁;二是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特色農業的發展,農民由過去的單一經營收入向現在的多種經營收入轉變,收入渠道不斷增多,收入不斷提高;三是培養和鍛煉了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從哈達村民小組、梓里村民小組的情況看,通過特色產業的發展,全村涌現出了一批致富帶頭人,他們在自身致富的同時,也帶動了全村百姓的增收致富;四是特色農業的發展,直接帶來百姓思想觀念的轉變。百姓在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傳統的思想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商品意識、科技意識增強,勞動者的技能得到提升。
三、維西縣特色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生產規模小,產業化起步晚,產業鏈條短,技術含量低,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由于企業還處于創業初期,受生產技術、資金、市場等因素影響,短期內難以做大做強。特色產品在市場上難以占領優勢地位、未形成規模效益。經營方式以粗放型為主,生產較為分散,水準參差不齊。生產加工工藝落后,新產品、新品種研發不足,影響市場競爭力和特色資源的有效開發。二是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因從事特色農業主體缺乏自身資金、技術含量不高、經營管理水平相對較低,政府和銀行對其資信把握不足。同時,特色農業本身招商引資項目少,造成政府投入有限,信貸投放力度小,融資渠道不暢。三是市場觀念差,產業經營者商品意識、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率低,經營者對市場需求預測不準、市場營銷觀念不強,仍擺脫不了小作坊式的思維模式。四是交通基礎設施相對不發達,一定程度上制約產品的銷路。維西縣大部分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不少山區,雖然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條件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約,增產不增收。據調查,今年,由于德維二級公路的修建,導致交通不暢,出產的葡萄因為不能及時出售大部分腐爛在果地,種植葡萄的農戶全部虧損,大部分農戶連日常的家庭開支都成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葉枝信用社、塔城信用社立即組織人員為全部受災農戶辦理貸款展期,切實解決了果農的困難,隨著二級公路的完工,兩處葡萄基地已經開始走上正軌,果農經濟收入也一步步在增加。五是金融機構對特色農業的信貸投放力度不夠。維西特色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資金實力不足,難以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特色化、市場化,銀行對特色農業的信貸投入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銀行對特色貸款也存在一定的顧慮,據調查了解,2004年維登鄉、白濟汛鄉在政府的推廣下種植重樓,農戶與公司合作,信用社累計向農戶發放貸款45萬余元,但經過一年的實踐,由于政府與合作公司的問題,導致藥材公司解除合作合同,農戶種出的重樓找不到銷路,所有投入全盤虧損,無力償還信用社債務,信用社經過長時間催收,只收回部分借款,其余28萬多元全部成為不良貸款,為信用社業務發展造成了重大的阻礙。雖然2012年上半年政府財政資金幫助信用社社消化了該28萬余元的歷史包袱,但信用社社對支持特色產業發展依然貸款存在一定的顧慮。
四、維西縣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持路徑
維西縣特色產業的發展,政府引導是關鍵,龍頭帶動是重點,金融支持是后盾,三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要使特色農業產業出效益,就必須走規模化、品牌化的道路,集中人力、財力、資源優勢,把“特色”做大、做強。
政府引導是關鍵。特色農業產業分布面廣泛、涉及面復雜、參與面眾多等因素,要想這一產業得以穩步的發展,沒有政府的統一部署和引導與扶持,實難成為支柱!一方面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現有基地為依托,積極發揮基地的引導示范作用,對特色農產品開發加工的企業進行改造,以招商引資、個人獨資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要搞合作擴大規模。目前,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縣供銷合作社指導成立了維西品貴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美洛村360戶農戶中,有136戶加入了合作社,共種植35畝蟲婁、150畝瑪咖、100畝秦艽、100多畝木香。全縣供銷合作社已發展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20個,入社農戶2000多戶,帶動農戶9337戶,約占全縣農戶的1/4,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9300畝,年產值9825萬元。下一步,政府應多組織農戶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通過幾年時間,有計劃地對農戶開展培訓工程,使農戶掌握了3至5項實用技術或技能,提高整體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資源優勢強,產業特色濃、市場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的特色產業進行重點培育,使之成為產業輻射面廣,能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重點產業。
龍頭帶動是重點。特色農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國內外市場、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具有引導生產、開拓市場、深化加工、提供服務的綜合功能,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強大的輻射帶動功能。而龍頭企業發展緩慢,已經嚴重制約了維西特色農業的發展,是目前維西縣乃至全州發展特色農業的桎梏。應樹立品牌意識,加大特色產品研發,通過產品深加工、改進包裝、豐富品種、提高質量、增加附加值,把具有維西特色的各種品牌真正樹起來。龍頭企業應加強企業合作和宣傳力度,利用每年一度的闊時節、火把節等縣內重大節日進行宣傳,提高維西特色優質產品的知名度。鼓勵多種經濟主體投資特色產業,對示范帶動性強、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培育成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金融支持是后盾。在特色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上,銀行正好能發揮資金、專業優勢。因此銀行要把支持依托特色農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作為支持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工作,以龍頭企業發展撬動特色農業發展。提供資金和專業咨詢服務,建立一批具有強大輻射帶動功能的龍頭企業,推動全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首先,人民銀行應加強窗口指導,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扶持措施,結合實際制定信貸指導意見,引導銀行機構增加對特色農業的有效信貸投入,切實把貨幣信貸政策貫徹落實到位;其次,商業銀行要正確處理防范風險與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與自身發展的關系,正確看待特色產業發展初期面臨的困難和發展的機遇,以動態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及時克服“惜”貸“懼”貸心理,樹立在支持特色產業發展中實現金融安全和銀行業發展的經營理念。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采取傾斜信貸政策,簡化貸款手續,合理運用信貸管理的規定,充分考慮特色產業發展的難度和困難,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再次,商業銀行支持特色產業發展,應突出重點、著眼長遠、講求實效。商業銀行應改變目前按大中型企業的標準評估衡量特色農業資信的做法,逐步形成適合縣域特色農業產業特點的貸款信用評估制度。改變目前貸款權限上收、過于集中的狀況,對基層機構適當下放貸款權限,合理簡化貸款手續。銀行內部要設立獨立于大型客戶的專門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的信貸服務部門,合理確定那些培育優、市場前景好的特色農業授信額度。
作者簡介:沈鵬飛(1982-),男,云南富源人,中國礦業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在讀,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維西縣支行,研究方向:縣域經濟、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