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優化西部民族地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地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完善金融體系、建立回流機制、拓寬支農渠道、優化金融生態四個方面提出相應了對策。
【關鍵詞】民族地區 農村 金融資源
從行政區劃上來看我國西部民族地區主要指內蒙、廣西、西藏、寧夏、新疆5個自治區和貴州、甘肅、青海、重慶、四川、云南、6個多民族省份。在地理、歷史、文化、制度等多因素的作用下,西部民族地區農村金融資源存在著供求失衡、服務功能弱化、資金逆向外流等現象,并嚴重制約著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深入分析西部民族地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存在的關鍵問題,并提出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對策,對重構西部民族地區農村金融體系,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有著深遠而現實的意義。
一、西部民族地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功能缺失
首先是西部民族地區農業銀行支農力度不斷削弱。在農業銀行被商業化后,民族地區農業銀行有淡出農業領域的趨勢,由規模經濟和交易成本角度出發,城市以及大中型企業成為其信貸的核心對象,針對農業的貸款業務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對民族地區的支農力度大為減弱。
其次是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緩慢,產品單一,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動作用非常有限。在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不但經營績效較差,而且絕大部分農村信用社經營虧損,壞賬持續增加,資金供給非常短缺。巨額的經營性虧損嚴重削弱了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服務能力。此外,在現實運行中民族地區的農信社還存在管理混亂、經營不善等問題,使合作金融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其實際效能。
(二)農村金融資源外流嚴重
我國多年來一直施行非均衡的經濟發展戰略,在財政預算設計上“重沿海,輕西部,重城市,輕農村”,國家財政對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的支持小,投入少,財政資源在區域間、城鄉之間的分配嚴重失衡。民族地區農民承擔各類稅負很重。在對農業“多取少予”的整體政策體系下,財政資金流出額逐年增大,農業各稅和鄉鎮企業稅金是財政部門從農村籌集資金的主要方式。
在利潤最大化動力的驅使下,民族地區很多農村金融機構往往采取各種方式和途徑,將信貸資金投向高收益產業,民族地區農業生產力落后,產出效率低,因此,民族地區農村金融機構熱衷于壓縮面向農戶的小額信貸,轉而投向能帶來高收益率的非農產業,農業信貸資金在產業間被轉換,這種投資性“逆向流動”加劇了民族地區農村金融供給短缺性,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三)支農金融機構業務品種單一
西部民族地區各金融機構在農村開辦的金融業務主要還是傳統的存貸業務。證券、信托、基金、租賃等業務尚未起步,但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民族地區特色農業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農業投資需求日益強烈,資金投益率更高,資金報酬更多的領域對農民企業家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民族地區現有的農村金融產品難以滿足農村的投資需求。雖然民族地區的農村的信用社,積極開拓了各種支農新產品,但是,信用社的各種支農金融產品存在缺少市場調查,營銷推廣力度不夠,難以滿足農村金融產品多元化需求。
(四)涉農金融機構支農渠道有限
西部民族地區不但支農金融機構數量少,而且金融支農的渠道也很有限。西部民族地區支農金融機構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以及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銀行對農村的金融滲透力很有限,支農渠道開拓困難。中國農業銀行在民族地區農村的機構不斷被撤并,進一步縮小了金融支農的渠道,農民取得支農信貸愈發困難。西部民族地區金融市場上的其他金融組織很少涉及農村經濟,如:投資銀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其他的金融組織目前沒有開展支農的投資渠道,民族地區的農村金融資源難以得到多元化的金融的資源供給,村金融資源更加短缺。
二、優化西部民族地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對策
(一)完善民族農村金融體系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目前唯一直接服務于農村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對民族地區的農發行應擴大其職能,在民族地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過程中充分發揮調控,使其成為為民族地區農業發展提供政策性金融的綜合性銀行。農業銀行要積極拓展網絡體系,開拓業務范圍,逐步將信貸服務重點轉向農業生產領域。民族地區農信社要重點解決產權界定與管理機制問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優化運行機制,強化其支農服務功能,實現業務上的上可持續續發展。
(二)建立農村金融資源回流機制
西部民族地區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實施“供給領先”的金融發展戰略,降低農業銀行在涉農業務領域的準備金率,使更多的信貸資金下放農村,同時提高各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支農比重;對支農信貸給予額外的補貼。對于農村信用社金融資源非農化的流動傾向加以有效管制,使得農村儲蓄資金更多地用于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金融資源的供給量;完善郵政儲蓄銀行的各項支農業務,加大其參與農村建設的力度。通過多方措施,促進民族地區農村金融資源回流,形成農村金融資源的良性循環機制。
(三)拓寬支農信貸渠道
西部民族地區一方面要拓寬農業銀行、農發行、農合社等正規金融機構支農金融渠道。農業發展銀行應為民族地區農民的生產經營提供便利,真正履行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職能。農村信用社應適當降低涉農信貸的利率水平,針對季節性的農業生產制定相關信貸優惠措施,簡化手續,便捷發放。另一方面要加強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關聯度,使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業性金融互為裨益,有效發揮出“合力效應”。在拓展正規金融機構支農金融渠道的同時,逐步放寬金融市場的準人門檻,鼓勵社會其他資本進入民族地區農村金融領域。
(四)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積極發揮西部民族地區區域比較優勢,集中優勢培育特色經濟,形成一定的產業競爭力,優化投資環境,創造投資機會,強化民族地區經濟實力,夯實金融業發展的基礎。大力推進民族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優化民族地區金融信用環境。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逐步建立民族地區家庭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構建多樣化的農業保險組織,在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強化對農業經濟發展補貼力度,將部分財政支農資金以利息補貼的形式用于對金融機構在支農經營中的損失補貼。集中管理和使用各類國家扶貧資金,確保國家支農政策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白廣玉.農業金融資源配置及其效率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05,(10):45-46.
[2]任芳.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及實證分析[J].區域金融,2010(4):21-22.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科研項目“民族地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研究”(GM-2008—54)。
作者簡介:柳一橋(1980-),男,博士研究生,講師,湖南長沙人,研究方向:民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