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信貸為一種新的有效融資手段,在正規金融供給不足的狀態下發揮積極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榆林地區民間信貸資本現狀、民間信貸對本地區經濟的影響,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立民營金融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民間信貸 融資 金融體系
榆林地區處于陜西北部,具有豐富的地質資源。近幾年隨著地質資源的不斷開發、再加之房地產市場的催化,使得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民間資本迅速積累,民間游資不斷增加。民間信貸已成為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重要融資渠道,為推動本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榆林地區民間信貸現狀分析
(一)民間融資地區差異明顯
上世紀的90年代還比較落后的陜北,尤其神木、府谷在最近的10多年里經濟迅猛發展,躍居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強省。只要原因是該地區有豐富的礦藏資源,隨著這些資源的不斷開采,推動了煤炭以及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些行業對資金的需求表現的非常高,其融資的形式更趨向于有組織、有規模的各類民間融資機構。調查顯示在榆林地區民間資金70%以上集中在榆林、神木、府谷等具有礦藏資源的地帶。
(二)融資方式多樣、資金流向呈現多樣化
從2002年第一家典當行運行到目前榆林民間融資機構的不斷壯大,這給民間資金提供了渠道。調查顯示目前在榆林地區民間信貸機構主要有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投資公司等,其中具有工商注冊的大約有60多家,沒有注冊但在運營的約有170多家;其資金已經達到2000億。這樣龐大的資金主要投向房地產、煤炭、化工和個體商戶等行業。其中資金55%流向煤炭企業,24%流向房地產業,15%流向化工企業,其余6%為個體商戶。民間信貸資金已經向早期的消費型向投資型轉變。
(三)利息高、期限靈活、趨利性較強
民間信貸的期限由于用途廣泛以及利率水平檔次多而靈活多用。但總體期限集中于短期。目前榆林業內的行規:有工商注冊的民間信貸機構月利率平均為2.7%,其他利率約為2.5%。隨著民間信貸的發展,其信貸趨利性增強,部分公眾通過利率差的方式將房產抵押銀行,然后投入信貸機構,獲取高額的利率差。
(四)信貸方式靈活、手續簡單方便
民間信貸條件靈活,手續簡捷,相對于銀行繁瑣的審批制度,民間信貸更加干練。這種信貸方式主要以信用信貸為主,整個交易過程遵循“4C”原則(品德、能力、資本、經營),很好的適應了個體經濟和小規模經營的需求[1]。
二、民貸對榆林地區經濟的影響
榆林地區民間信貸對緩解正規金融體系信貸資金壓力、分散金融風險、拓寬社會融資渠道、優化經濟結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緩解資金緊張的矛盾,有利于地區內資金配置效率的提高
據統計,榆林地區民貸總量占該地區貸款總量的1/3。民貸的存在彌補了正規金融機構的不足,促進了本地區融資市場化,提高了本地區的儲蓄—投資的轉化效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的供需矛盾,滿足弱勢群體對資金的需求,推動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和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
(二)促進了民間財富的積累和就業
民間信貸改變了居民長期以來單一依賴于銀行儲蓄的投資渠道,使得民間投資出現了多樣化,增加了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加速了民間財富的積累速度。民貸通過支持中小企業和部分創業者創業,間接的支持了本地區的勞動就業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三)推動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增長
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榆林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本地區只有21%的中小企業能夠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其余資金主要依賴民間融資解決。目前榆林地區中小私有煤礦約為248家,其資金85%來源于民間信貸;45%的個體私營企業初期的起步依靠民間信貸[2]。
三、存在問題
民間信貸不屬于正規的金融體制范圍,游離于國家的金融體系之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監管失控,稅收流失
民間信貸是民間的自發行為。其存在對正規的金融安排具有破壞性,容易造成金融信號失真,降低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滲透力。大量資金的“體外循環”不僅加大了政府對資金運作監管的困難,減少國家的稅收,而且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3]。
(二)行業投資集中,潛在風險較大
截止2011年榆林地區的房地產企業達到146家,房地產開發投入125億元;煤礦投資達到2534億元。榆林地區的民間信貸資金84%投入煤炭行業以及房地產業,資金投入較為集中。而這些行業又屬于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受國家政策的影響較大,在經濟下滑期容易引發支付風險乃至影響企業的生存。在波動的經濟周期中資金鏈的斷裂有可能出現連鎖反應,波及地區金融秩序的穩定[4]。
(三)缺乏合法的法律手續
民貸容易引發糾紛,使得社會心態浮躁、降低風險的防范,助長如信用觀念淡薄、法律意識不足等各種社會問題。
四、結論
民間信貸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運行,為榆林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推動了本地區多元經濟、民營經濟的發展。民貸作為一種非正規金融的衍生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能滿足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對正式的金融系統具有互補性。要想改變民間金融市場的高利率趨勢,通過疏導的方式把非正式的金融機構納入到正式的金融體系中來或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正規的金融市場,對其加以規范、約束、引導和充分發揮其對經濟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麗華.鄂爾多斯民間信貸問題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8.
[2]龍昊.榆林民間信貸調查,2011(12),中國經濟時報.
[3]陳志剛.民間借貸與中國金融調控[J].武漢金融,2006(5).
[4]姜旭朝.中國民間金融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李瑞華(1978-),女,陜西綏德人,碩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與數據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