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三大評級公司的評級行為及結論受到高度關注。在次貸危機中,信用評級機構對與次貸相關的衍生產品評級出現誤判;對次貸風險未能及時作出反應,而后又反應過度。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中,美國三大評級機構一次次的對歐洲國家信用降級帶來的是危機的逐步升級。信用評級機構究竟是在警示危機,還是在加劇危機?國際社會要求對信用評級機構加強監管的呼聲正在不斷高漲。
【關鍵詞】信用評級 監管 新動態
一、信用評級行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信用評級市場高度壟斷
評級機構的核心資產—信譽、高級分析師和高端評級技術需要長時間的行業積累,標普、穆迪和惠譽三大巨頭壟斷的格局難以打破。而三大評級機構寡頭壟斷使得市場競爭性削弱,評級效率低下,信用評級前瞻性不足,甚至出現評級失誤。
(二)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信用評級存在雙重標準,缺乏監管
三大評級公司不能擺脫一些政治因素,而具有完全的獨立性。有業內人士表示,其實三大評級公司早已與美國黨派政治盤根錯節,相互利用。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壟斷著全球債務信用評級,對國際資本市場有著深刻影響,成為美國政府控制國際資本市場的利器。名義上信用評級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但事實上三大公司極少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報送相關資料,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例行檢查平均每五年才有一次。因此,長期以來,三大公司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監督。
(三)信用評級機構的收費模式存在利益沖突
自20世紀70年代,信用評級機構的收費模式由刊物的訂閱費改變為由投資者支付評級信息使用費,此外,評級機構打包銷售財務咨詢、分析軟件等,增加債券發行人支付獲取評級的費用。因此,如何避免各方經濟利益之間的沖突,保證評級的公正獨立性,是當前評級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金融市場及監管當局存在嚴重的評級依賴現象
國際組織巴塞爾協議Ⅱ對商業銀行資產的風險權重進行了細化,并基于商業銀行資產信用評級提出了關于設定全球范圍內資本標準的建議。國內監管當局是信用評級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事實上世界各國都在使用私人信用評級,并將其作為金融監管的條例或規則。
二、信用評級業監管新動態
(一)美國
2010年7月,美國出臺了《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該法案專門用9個條款(Sec.931-Sec.939)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
1.設立專門機構加強監管。在SEC內部成立一個信用評級辦公室,由專家、合規官員及精通公司業務、市政債券和結構性金融產品權威人士組成,專司信用評級行業監管之職,以提高信用評級結果的準確度,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2.強化信息披露義務,提高信用評級機構的透明度。披露內容應該而且必須滿足以下要求:信用評級用戶能夠據此對不同的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表現進行比較;包括各項評級的歷史記錄,包括信用評級機構已撤回的信用評級;包括由信用評級機構免費出版的、在網上和以書面形式向公眾提供的信息等。
3.增強評級機構的獨立性,解決利益沖突問題。新法案要求,信用評級機構必須建立獨立的董事會,至少半數為獨立董事,確保獨立董事的獨立性,獨立董事不得從任何一家信用評級機構那里獲得顧問費、咨詢費或其他費用,也不得與信用評級機構或其附屬機構有任何關聯和經濟利益。新法案對于資產支持證券發行商選擇評級提出要求,SEC要在進行充分的研究和報告國會的基礎上,制定新的機制,防止發行商根據所獲得評級的高低而選擇特定的評級機構。
4.加強信用評級機構評級行為的責任追究。新法案要求,SEC 制定適用于違反相關規定的信用評級機構的罰款和其他處罰措施,如果一家評級機構在一段時間內給出太多嚴重失真的信用評級,SEC有權對其進行罰款,對于嚴重違規或多次出現重大評級失誤的評級機構,SEC有權撤銷其注冊資格。同時,新法案賦予投資者更多的權利,允許投資者以信用評級機構對其決定信用評級風險的方法所依賴的重要事實沒有進行合理調查等“故意或草率”的行為為名,控告信用評級公司。
《多德-弗蘭克法案》作為金融危機后的反思,側重解決當前金融市場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在微觀審慎監管的措施方面有所改進。但仍然未能解決評級調整過程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問題,尚需要在宏觀審慎監管方面有所突破。
(二)歐盟
歐洲理事會于2009年9月16日正式簽署了歐盟信用評級機構監管的第一個正式法規——《歐盟信用評級機構監管法》。根據該法規的規定,信用評級機構應于2010年12月7日前適用法規的主要規則。該法規包括了針對利益沖突、信用評級分析、信用評級方法、信息披露、透明度、登記注冊和與第三國合作等方面的具體條款。最為重要的是,該法規的適用范圍延伸至歐盟外的信用評級機構的行為,規定對于處于歐盟外第三國的信用評級行為,只有當該信用評級行為得到歐盟內部信用評級機構的擔保或得到了歐盟的認證等要求后,才能在歐盟內部適用。
三、我國信用業的發展現狀
中國的信用評級行業最初是為企業發行債券和銀行發放貸款服務的。目前規模較大的全國性評級機構只有大公、中誠信、聯合、上海新世紀4家。2006年,美國評級機構開始了對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全面滲透。穆迪收購中誠信49%的股權并接管了經營權,同時約定7年后持股51%,實現絕對控股。2007年,惠譽收購了聯合資信49%的股權并接管經營權;標準普爾也與上海新世紀開始了戰略合作,雙方亦在商談合資事宜。這樣,目前我國四家全國性的信用評級機構除大公始終堅持民族品牌國際化發展外,其余已經或正在被美國控制。在被美國收購的評級機構中,中誠信、聯合在全國各省均設由分公司,他們可以從事國內的所有評級業務,市場份額合計超2/3以上。美國評級機構借助被收購公司的分支機構,迅速將觸角伸展到全中國,直接或間接從事所有評級和相關業務。
四、政策建議
(一)減少對外部信用評級的依賴性
要減少監管規則中對評級的過度使用,避免由少數機構做評級所導致的投資者跟風狀況和順周期性。大型金融機構要依靠自身的研究,建立內部評級體系,加強自主判斷,讓金融機構自己的主見在商場上占有相應的地位。
(二)避免評級的利益沖突
考慮由機構投資者協會出資的評級收費機制,會有助于加強評級機構的責任意識,增加其正確評級的壓力。要建立適當的評級業競爭格局,考慮政府性機構、行業協會或社會研究機構等比較中立的部門參與設立新型評級機構,以加大市場競爭,打破壟斷。
(三)適度支持本土評級機構發展
首先,本土評級機構要加強自身內部建設,做好數據儲備和分析,改進評級技術,不斷建立公信力。其次,要堅持開放式發展,通過不同方式吸收國際評級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加外部競爭和內在動力,通過優勝劣汰、兼并收購等不斷發展壯大。周小川認為,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實行雙評級制度,為本土機構提供更多機會,如果需要選擇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我們應在制度上規定,實行雙評級模式,就是在選取一家國際評級機構的同時,須選取一家國內評級機構。如人民銀行要求國際開發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時,應實行雙評級,其中一個評級結果須由我國本土評級機構評出。
參考文獻
[1]周小川.關于信用評級的若干問題及展望[EB/OL].2011年12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2]鄂志寰,周景彤.美國信用評級市場與監管變遷及其借鑒[J].國際金融研究,2012.2.
[3]李永,田志鵬.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監管探討[J].征信,2012.1.
作者介紹:徐璐(1983-),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