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應鏈主要是指一種商品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間包含制造商、供應商、分銷商及零售商,最終到達用戶手中的供給鏈條。而供應鏈金融則是將這個鏈條上的所有成員當作一個整體,借助大型核心企業未供應商進行深入了解,以核心企業為中心,選擇資質較好的中小企業作為銀行融資對象,提供系統融資給供應鏈上所有成員企業。本文主要是基于農業供應鏈金融對農業產業化銀行進行打造,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 農業產業 銀行 實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關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實現現代化建設中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就是縮小城鄉差距及解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要解決,離不開金融行業的支持。本文主要結合某省內農村合作銀行(以下稱某銀行)作為致力于發展農業產業金融的銀行,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開創了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解決了農村抵押條件缺乏、資源流轉困難、農村金融風險大、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形成了一套提升農村產業化、解放勞動力、集約化經營的良性循環機制,為農村增收創造良好的金融條件,有效的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水平和能力,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分析
(一)前提條件
針對農業來說,其產業鏈劃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生產和銷售、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及農產品銷售等幾個環節。在農業產業鏈內,農戶、農資公司、農產品收儲及加工企業、農產品貿易公司等構成了產業鏈的主體,形成資金流與物流的循環。在農業生產及農產品流通的過程中,農產品及原材料由于生產、加工及銷售等環節使其價值增加,給農業及企業帶來一定的授予,各主體將產品及服務提供給上下游企業,形成供應鏈。這種年農業產業鏈基礎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為農業供應鏈金融創造了條件,也成為農業供應鏈金融產生的前提。
(二)設計思路
新的模式改變了傳統的農村,以往的單筆監測、單戶考察的點對點模式發生了變化,從農業供應鏈全局的角度出發,按照地方特色農產品及優勢農業為基礎,以核心企業為中心,捆綁中小企業、消費者、農戶,從而提出一種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在這種新的運作方式下,將“實貸實付”信貸管理進行了落實,適應了信貸變革的要求,通過對供應鏈環節的信用轉移來獲取更多支持供應鏈的成員,不但對相對弱勢的農戶及小企業是一種扶持,更重要的是也促進了中小企業及農戶融資難的問題,對整個供應鏈的競爭能力和運行效率方面是有效的提升。
(三)類型
本文所述的某銀行主要是在種植、養殖、加工,生產、供應及銷售各環節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務,開辟了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新模式,這些模式主要包括:公司(農資)+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核心企業+中小供應商、公司(收儲加工)+農戶,這些模式與農產品種植養殖、農資生產銷售、品牌食品生產、收儲加工等產業鏈相匹配,各個環節相連接,夠曾整個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協調運轉。新模式下出現的新產品主要包括:種植貸,是種植戶進行農業生產融資的方式;養殖貸,是養殖戶進行農業生產融資的方式;農資貸,是種植戶采購生產資料融資的方式;糧貿貸,是糧食企業進行貿易融資的方式;農機貸,是農戶購買農業機具融資的方式;農信通,是合作社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方式。根據借款人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的擔保形式,如聯保、信用、抵押等,還有就是有特殊需求時可以通過信用證、保理、消費信貸及買方信貸的方式進行滿足。某銀行的新融資模式不但提高了其市場經營能力及業務拓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各項措施滿足了供應鏈成員的需求。
(四)客戶及目標市場
由養殖業、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物資、農機企業及糧貿企業構成的年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目標市場。根據不同的角度對客戶進行細分,主要可以分為農業、牧業、林業、漁業、副業;從涉農貸款的主體差異可以將其劃分為個體工商戶、企業法人、協會、農業專業合作社、自然人、其他經濟組織及農村婦女創業貸款等;根據參與農業產業鏈環節的性質可以劃分為:生產商、供應商、銷售商、零售企業、加工企業、地方企業、農墾及終端消費者等。在某銀行的實際操作中,其市場目標及客戶體系以金字塔的形式存在,農戶構成了供應鏈金字塔的基座,供應鏈金字塔塔尖則是核心企業。
二、農業供應鏈金融可行性分析
(一)較強的可復制性
根據某銀行對農業經濟的扶持,在我國廣大農村,具備農業供應鏈金融特點的模式已經普遍存在,因此可以看出這種模式的可復制性較強。通過某銀行在實踐中的經驗,“公司+農戶”模式在銀行服務區域內肉雞養殖項目中取得了成功,將此模式復制到周邊縣市肉禽養殖中,其效果也非常好。在實踐中,將一種成功的模式復制到其他具備基本條件的地方,其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目前某銀行正將中糧集團產業鏈的模式進行復制,嘗試在山東、天津等地建立村鎮銀行,希望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較好的推廣價值
通過進行農業供應鏈金融,某銀行在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規模化經營、機械化操作,使得農業土地的利用率及產出率大幅提高,傳統“靠天吃飯”的農業狀態轉變為以科技和保險相結合的狀態,使農業的現代化更向前邁進一步;隨著訂單農業的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土地流轉基礎上發展訂單農業的載體,對農村勞動力是一種解放,使得養殖業、畜牧業發展,城市務工人員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多元化,農民的收入也穩步的增長起來,為農村城鎮化建設及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通過某銀行實施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以來,其其經濟效益有了大幅提高,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較好的效果,達到了農民用戶、股東滿意、政府支持、品牌形象及影響力都得到提升的效果。由此可見,農業產業鏈金融是我國農村金融事業的發展方向,在現階段的農村金融基礎上,實現農業供應鏈金融是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的。
(三)有效的風控手段
對風險的多種管控手段,有效的降低了銀行信貸的風險。首先通過核心企業與供應鏈下層各個環節簽訂生產訂單,將市場風險降至最低;其次,通過引入借款人見物不見錢、貸款自動回籠到指定賬戶的方式,對資金封閉運行,落實了銀監會的實貸實付要求,避免了出現資金挪用的風險;第三,通過核心企業擔保,農戶聯保等方式,防止違約風險出現;第四,引入科技指導機制,鼓勵貸款人投保,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第五,通過科學的約束機制、制約機制及創新機制的構建,防止操作風險的出現。
三、結束語
以農業供應鏈金融對農業產業銀行進行打造,走出一條適合農村金融發展的銀行道路,在我國廣大農村是較為適用的,某銀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其發展標志著農業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的發展較好,是我國農村金融事業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謝斯儒.供應鏈金融應用于“三農”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經濟視角.2011(27).
[2]宋雅楠,趙文,于茂民.農業產業鏈成長與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機理和案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2(3).
[3]關喜華.以農業供應鏈金融打造農業產業銀行[J].人民論壇.2011(18).
[4]陳賀.基于供應鏈視角的農業產業鏈融資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1(7).
[5]羅元輝.供應鏈金融與農業產業鏈融資創新[J].中國農村金融.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