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科技昌明的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但卻帶來了不可抵御的負面效應:人們急功近利、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個人天真無欺的本性,每個人都在這崇尚物質的時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已經嚴重地被林林總總的物質欲望束縛住了,徹底地“物物而物于物”。在這樣不容樂觀的現實情況下,我們的道德教育更加顯得蒼白無力,只徒具形式而且變形的道德說教無法觸動孩子的內心深處,觸及他們的心靈,或許我們可以從老子的“返樸歸真”中找到一點啟示。
一、以人性之提升為道德教育的導向
老子作為真正偉大的思想家,將守護人的本性即人性視為人生修養的最高和最終目標。人的本性,老子稱為“樸”,“樸”是老子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樸”與“偽”、“欲”相對,指人的自然狀態即本初之性;“素”是沒有染色的絲,“見素抱樸”的意思是保持原有的本色,也就是老子主張人應當返樸歸真,保持純潔樸實、恢復其自然如嬰兒般的本性。
我們當今的學校道德教育正是忽視了對孩子自然本性的引導,其德育內容缺乏預見性,不能夠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內容成人化,使學生生活脫離社會實際,使學生難以接受。并且,學校德育“僅僅把德育看作是為社會即時利益服務的工具,無論把德育抬高到怎樣的位置,它也只是社會政治、經濟的附屬品”,因此,當前學校道德教育自始至終就迷失了方向,被即時需要及社會價值牽著鼻子走,越是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德育功效就越低下,越低下就越向外求,繼續忽視本體價值即人性價值,結果離德育的本性越來越遠,不自覺地陷入惡性循環當中,完全喪失了德育的“真”。
當然,轉變德育理念、鼓勵學生發揚主體個性,必須把握一個度,不能無限制地任由其發展,因為學生畢竟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個體,家長和老師應當正確地加以引導,將學生培養成富有創造性的具有自然主體的獨立人格之人。
二、以協調人我關系、物我關系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從根本上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的利益關系,各種價值觀念交錯而又沖突?!叭藗冮_始從自然經濟、計劃經濟中走出來,從而也逐步擺脫了由血緣、地緣和由依附群體所聯結起來的人對人的依賴關系與隸屬關系,開始可能一種自由、平等、獨立人格的身份參與到市場經濟以及其他一切社會活動中來”在這種社會經濟背景下,面對廣大的中小學生,我國學校的道德教育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首先,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普遍缺乏愛心及對他人的關心。現在一般都是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家長難免過分地溺愛孩子,致使孩子從小養成頤指氣使、唯我獨尊的壞習慣,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只要求他人給予、奉獻,卻不知關心、幫助、體諒他人,在學校不能與其他孩子很好地相處。雖然一方面是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的缺陷所造成的,但另一方面,毋庸置疑,學校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也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其次,嫉妒、心胸狹窄、缺乏寬容。不能悅納他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別人,對他人優于自己的地方耿耿于懷,不是想辦法提高自己,而是排斥他人。“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訴說衷腸?!边@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交際現狀,這樣的學生以后很難與人合作,因而也很難適應社會。
鑒于老子豐富的德育思想,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我們應當自覺地對其思想加以借鑒,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實現其現代轉化。
三、創造良好的德育環境
除此之外,德育環境也很重要。要提高德育實效性,使學生都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擁有健康的心理,我們必須呼吁整個大的德育環境的改變,包括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及家庭環境?!霸诂F實生活中,學校德育所培養的結果卻出現了兩種相對立的品德表現:一方面,在學校德育情境下,幾乎所有的學生在愛父母、愛老師的基本素質方面都無可爭議地表現出絕對的言行一致;另一方面,在非學校德育情景下,又實實在在地表現出知行不一、知情不一、行信不一等等奇怪的現象?!彼^“5+2=0”的教育就是這樣的:孩子一周上學五天,接受了包括文化、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在家過了兩天周末之后,在學校五天所接受的教育全都作廢,幾乎為零。家長往往不注重培養孩子的優良道德品行反而只看重他們的學習成績,只要學習成績好,能上重點,能考上大學就是他們眼中的“好孩子”,完全忽視了對孩子的道德品格、健康人格與心理的教育與培養,還有社會上各種媒體及不良娛樂業充斥著他們的頭腦,都對孩子們的心靈造成不好的影響。社會上的這些消極因素通過各種途徑散播到學校,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的行為習慣必然產生不利的影響。
因此,從學校德育過程的環境來看,我們應當讓校內全體職工,各種學生組織及校外教育機構、家庭、社會與學校的教育要求步調一致,相互配合,一種純凈的道德生活環境對于學校德育的良好運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德育過程諸多矛盾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德育的客體是學生,其主體就是教師,教師在道德教育中起到了無以替代的作用,他們在思想與道德上出現問題,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最多,因此在德育活動過程中,教師往往起著主導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所采用的方法是灌輸、說服,具有明顯的規定性,所以學生往往難以接受,這樣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難以建立和諧的關系。
(一)順性而化
老子的“返樸歸真”可以說是自然主義的一種體現,他強調對待一切事物、一切人都應當順性而化,遵循事物的基本規律,反對強其所難、隨意妄為。由于世界萬物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所以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差異,脾氣、秉性、性格都有所不同,甚至是差異很大。教師所面對的孩子也同樣如此,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當順應學生的自然個性,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論在課堂還是在課外,教師都應當以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教師在對孩子進行道德培養的時候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以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對待他們,應當看到孩子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以及差異在哪里,以便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所采用的內容、方法和手段也不一樣;對中學生就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對大學生應當進行人生及正確價值取向的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理解老子的“順性而化”時,不能認為是無限度地順應學生,而應是在了解學生個性的基礎上,以適合其性格的方式進行適當的教育。
(二)以公正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孩子
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圣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這是老子在君王如何治理國家方面闡述的道理,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事業同樣也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今天的教師就如同老子書中的圣人,今天的孩子就是其百姓;教師也應當像老子期望的君王那樣,熱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以一顆博大的愛心去愛護、教育他們,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4]。教師只有真誠地對待學生,學生才能夠從內心真正地尊敬、愛戴老師,并且樂于傾聽其教誨,模仿其品行,有意識地、積極地做一個有道德和良知的人,老師也會從中得到身心的愉悅,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才會向著和諧的方向良性循環下去。
教師也應當懂得,教師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實為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流,而不是教師高高在上、無所不知,學生俯首恭聽、一無所知。當然,教師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引導和啟發作用是不可動搖的,但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地位,才更需要他們用自己的心去聆聽孩子的心,用自己的心去引導和啟發他們,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把老師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才能認真地聽取老師的教導,才能和老師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道德真經注》卷一,《道藏》第12冊.
[2]李建新.《老子》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2,(3).
[3]呂錫琛、龍振軍.道家的道德教化思想簡論[J].舟山學刊.1996,(2).
[4]魏飴.《道德經》德育功能三題[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6,(2).
[5]孫培青、李國均.中國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1.
[6]任繼愈.老子新譯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聞章.中國人的老經驗:老子講生活[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