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區域發展不均衡背景下,貧困地區小微企業融資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當前,國家日愈重視小微企業發展,金融部門應該采取怎樣的操作模式,克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有針對性地促進貧困地區小微企業發展。本文以文山州為例,從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現狀、貸款難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從銀行跟蹤培養、完善審批機制、改進考核方式等金融管理部門和銀行自身可控的制度建設著手,對貧困地區小微企業發展提出金融差異化支持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差異化 貧困地區 小微企業
一、貧困地區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現狀
文山是典型的邊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全州八縣有三個國家級貧困縣、五個省級貧困縣,到2011年全州有347萬人口,當年財政收入僅27.44億元,GDP為401億元,金融存貸款余額分別為466.6億元和302.76億元。
(一)地方性金融機構在小微企業融資中扮演先鋒角色
小微企業融資過程遵循的路徑為:地方法人類金融機構擔當了急先鋒的角色,其他股份制、國有制銀行在企業相對成熟后才逐步跟上,即從民間融資開始,然后逐步從貸款公司、地方性金融機構、股份制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融資。就金融部門面對的融資主體看,初期先以個人身份融資,后以股東身份貸款,逐步壯大后用法人身份以公司資產融資,即業主個人貸款、低風險信貸首先起步,法人類、項目類、較高風險類貸款在企業壯大后逐步發展。這種路徑的形成同大型銀行和地方性銀行機構的目標市場定位分不開。一方面,大型銀行支持小微企業在貸款額度上占到優勢,但是其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執行的信貸門檻相對較高,且審批半徑和時間較長,不適應眾多縣域小微企業的實際狀況。另一方面,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決策管理半徑相對較短,貸款靈活性強、審貸時限快、審貸門檻低,能適應并解決小微企業資金需求急、周轉速度快的特點要求,所以能覆蓋的企業面相對較廣,尤其是商貿流通、農產品收購環節。但相比之下其貸款利率較高、貸款額度有限,企業向其融通資金多為應急或者臨時周轉,期限不長。
(二)銀行集權式的決策和管理模式讓小微企業難以適應
銀行集權越是明顯的機構,小微企業從其取得信貸服務的機會越小。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貸款增長波動差異,反映出了這種層級性。截至2012年10月末,文山州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各項貸款比年初增長15%,農村信用社、富滇銀行等區域性金融機構增長22%,村鎮銀行等縣級市金融機構增長55%,小額貸款公司等微型準金融機構增長38%。銀行集權化越高小微企業越難以適應,特別是國有四大銀行。突出表現為,信貸審批管理權限不合理,基層行無信貸審批權,上級審貸時間過長。由于審貸時間長,等到企業獲得資金時,當初貸款的必要性和用途已不復存在。特別是對一些基層行認為有良好前景的項目,卻因上級行覺得投資額度太小而在審批時遭篩棄,既浪費基層行大量財力物力,也使得企業對銀行的不信任感增強,挫傷基層行拓展小微企業貸款的積極性,直接或間接導致企業貸款難、發展難。
(三)店大欺客現象在信貸領域較為普遍
這個特點在貧困地區體現的尤為明顯,雖然政策層面強調強化小微企業信貸服務,但各金融機構保有的小微企業信貸客戶量反映出了此特性。截止到2012年10月末,文山州工行保有小微企業48戶、農行103戶、中行23戶、建行26戶、郵儲28戶,合計195戶。而農村信用社保有小微企業189戶,接近以上五大行之和,新設立一年的富滇銀行13戶,村鎮銀行69戶,合計259戶,遠超過大型銀行之和。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中小型銀行信貸決策直接面對小微企業,能在較大程度把握不同類型小微主體的貸款需求,所以支持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多。但是,值得關注的是,盡管農村信用社支持的小微企業數量較多,由于信貸額度受到嚴格控制,仍有大量的小微企業有效的信貸需求難于滿足。與此同時信用社存在大量的資金閑置,統計顯示,截止2012年10月末,文山州農村信用社存貸比僅為52%,遠低于國有商業銀行13個百分點。
二、貧困地區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內因分析
(一)貧困地區和相對發達地區的小微企業具有差異性
貧困地區小微企業的發展具有數量少、規模小、起點低、獨立性強、拓展性差等特性。發達地區小微企業更多體現“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優勢,其生存和發展依賴區域人口規模、產業環境和市場開放作支撐,背靠城市服務型經濟,以及相對成熟的總部型項目、產業和市場分工格局。就互補性而言,貧困地區由于大中型企業較少,更傾向于依靠小微企業來推動實現發展,而現階段發達地區的發展則主要由大項目和大公司引擎推動,小微企業在其中是作為重要配套,因而發達地區小微企業具有起點高、配套強、拓展容易、融資渠道多等特點。同是企業貸款難問題,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具有差異,貧困地區小微企業貸款更難,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需特別考慮這一因素。
(二)對小微企業的區域重視差異難以體現到金融層面
同是小微企業,在貧困地區屬于支撐產業發展的中心,在發達地區屬于產業發展配套。在貧困地區,小微企業產值占經濟總量的權重相對發達地區要大,帶動能力更強,這就決定了其在區域內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在貧困地區缺少大企業、大項目和大產業的情況下,培育和發展小微企業是對接國家相關扶持優惠政策的重要切入點,金融部門服務好小微企業是協調好銀政、銀企關系的關鍵,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受重視程度不同,然而,這種不同難以對應體現或反映在金融支持差異上。金融部門“一視同仁”的信貸政策和信貸決策管理模式,使貧困地區在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上,難度遠大于發達地區。
(三)貧困地區小微企業的特殊性使其面臨更多的困難
根本原因就是不同區域的主體看待同一規模的企業,對應的理念和措施不一樣。例如,小微企業貸款前端在較為貧困的基層,而貸款政策制定和決策終端則處于相對發達地區的上級行和總行。一般而言,能進入總部盤子的小微項目,都是對貧困地區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項目。但是決策層習慣了面對更大規模的企業,在受理堆積如山的小微企業項目申報材料時,認為貸款申請額度“不大”,加之對來自貧困地區的貸款項目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極易造成貸款推遲審批或者不審批的現象。基層零售式的貸前調查很充分,總部批量式的審批較麻木,使得貧困地區上報的企業項目在終端被否定的風險較大。作為縣級獨立法人的農村信用社,在當前省聯社管理模式及政策背景下,信貸自主權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對解決小微企業有效資金需求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四)貧困地區小微企業發展不充分難以維系銀企雙贏
企業被界定為小型或微型企業,本質上其暫時處于創業成長的初期階段,還未形成規模足以提供銀行所需的不動產、現金流等核心指標。小微企業需要支持,但支持小微企業不是做公益,銀行貸款的安全關系存款人的利益以及國家資金安全。小微企業要發展到什么程度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符合銀行的放貸條件,銀行需要采取怎樣的措施和辦法才能有效面對企業。融資過程中,破解貸款難和難貸款問題,需要企業適應銀行的貸款門檻,同時也需要銀行來面對企業的現狀,只有保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確保雙方利益雙贏的最大化,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才能實現。
三、對金融差異化支持貧困地區小微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適合企業發展的信貸服務輔導期和扶持期
小微企業在銀行開立首個結算賬戶時,就已經成為銀行客戶。銀行應從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著手,圍繞自身貸款政策和要求,從中選定有特色、成長潛力好、業主素質高的企業,對其開展有目的性的定向引導,提供管理和融資咨詢,幫助規范和解決管理及財務問題。通過購建輔導期,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將企業發展引導到符合貸款條件的道路上來。在企業達到貸款要求時,通過構建扶持期,解決業主個人貸款過度問題,讓其體驗到信貸服務,從初期的低風險信貸品種不斷向高風險信貸品種遞進。在已明確信貸風險管理責任的既成制度安排下,金融監管及銀行上級部門開辟綠色通道,對小微企業信貸融資適度容忍。針對企業抵押難的客觀問題,對擔保方式采取較為靈活的態度。通過構建信貸服務輔導期和扶持期,把企業定向發展成為自身客戶,幫助其從微變小,從小變大,自始至終構建緊密的銀企關系,實現同步發展的雙贏格局。
(二)建立適宜基層實際的信貸服務對接和監測制度
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加大與相關部門的聯動力度,建立相應的企業推介和項目對接機制,暢通銀企信息溝通、合作交流的渠道。對應聯系農業、林業、商務、工信等行業管理部門,分類向銀行推薦潛質優良的企業名單,或者由商業銀行按照備案名單自主選擇企業單獨對接。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充分利用賬戶管理、征信管理、調查統計等掌握的企業資源及相關資訊,建立較為完備的所屬地區小微企業資料庫和信息庫。在非涉密范疇內,利用自身履職優勢,在征求各行業主管部門意見的基礎上,通過金融聯席會、分析會或者其他平臺,廣泛與金融機構開展資源共享,適時輸送有價值的信息。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匯同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建立企業融資跟蹤監測機制,及時掌握推介成效,動態調整推介企業名單,適時反映企業訴求,增強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三)完善針對貧困地區的企業信貸考核和評價機制
貧困地區小微企業成長以及融資具有特殊性,銀行總部機構對信貸考核和評價機制應區別對待。審批貸款環節應明確區分來自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審批項目,不要以發達地區企業的條件作為普遍標準,執行統一的門檻和條件。建議適當降低考核評價條件,增加貧困地區的審批數量,在符合條件的范圍內確保成功率。銀行總部決策機構在已經建立了貸款終身問責制的情況下,在審批操作層面上體現對基層報送的項目以及前期工作的充分信任,對符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加快進度給予審批通過。銀行總部決策時建議合理補充和完善關于小微企業貸前審查的參考指標,不過于強調以規模利潤指標進行考核,建議在信任基層機構貸前調查的基礎上,重點考核信貸支持小微企業數量、資產質量、客戶忠誠度以及成長潛力為主的指標。
(四)徹底改革貧困地區小微企業的授權和授信制度
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審批半徑過長是貧困地區小微企業在融資時面臨的最大問題,至上而下的體制性操作障礙使邊遠貧困地區小微企業被嚴重邊緣化。除農村信用社外,縣級銀行機構無小微企業的信貸審批權限,這種授權方式明顯不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利于金融強化與地方的互動和信任關系。建議銀行總部結合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實際,在堅持必要審批條件的基礎上,就信貸審批決策徹底傾斜基層一線,一方面緩解總部的業務受理量,另一方面讓基層機構增強經營的靈活性和操作空間,促進其在推進縣域發展上的擔當與責任感,避免總部機構因為受理負荷過重,對情況熟悉不夠,在客觀上造成小微企業貸款審批被邊緣化的事實。針對小微企業的成長特性,堅持傳統的抵質押貸款方式而不探索創新,將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建議充分采集事關企業持續發展和穩定發展的征信、納稅、勞資、社保、用人合同、賬戶資金流、水電費等核心信息,建立更為科學的評價授信體系,促進企業在抵質押范疇之外尋求更為可靠的授信途徑。
(五)單獨考核貧困地區小微企業信貸工作
銀行總部考核貸款工作時,對貧困地區小微企業信貸區別對待,實行單獨考核,越是經濟不發達、越是貧困的地區,小微企業信貸考核強度越是要加大,以促進項目儲備、申報和審批力度,推動各級機構形成優先培育、考慮、討論和審批貧困地區小微企業項目的自覺和習慣。銀行監管部門和省聯社針對貧困地區的信用社,適當增加小微企業單筆貸款可放額度及權重占比,促進農村信用社提高資金使用率。國家和地方黨政機構,比照涉農領域的金融獎勵政策,針對貧困地區專門制定小微企業信貸增量考核獎勵政策,引導各金融機構加大貸款傾斜和支持力度。貧困地區黨委政府就金融工作開展考核評價時,單獨考慮制定專項考核激勵措施,引導金融機構既支持好“大”更要兼顧扶持好“小”,為縣域發展培育和扶持更多合格的市場經濟主體,以此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