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昭通市203個惠農支付服務業務正式啟動運行以來,昭通中支在“管”和“用”上下功夫,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昭通市惠農支付業務推廣情況
昭通市惠農支付服務點惠及全市110鄉鎮,300余萬群眾。使農戶“足不出村”就享受到小額取款、轉賬匯款、繳費、刷卡消費、余額查詢等現代金融服務。截至9月末,203個惠農支付點共辦理消費業務0.93萬筆,金額1,725.77萬元;取款業務11.10萬筆,金額2,544.23萬元;繳費業務0.69萬筆,金額25.22萬元;轉賬業務7.57萬筆,金額5,286.05萬元;查詢業務11.48萬筆,在服務點開通地區,有效滿足了群眾旺盛的金融服務需求。昭通市以占云南省3.31%的網點數,實現了云南省五分之一的業務量,其中:辦理的取款、消費、轉賬類業務累計筆數和金額位于云南省州市前列,業務發展態勢較好。
(一)“管”好惠農支付服務點,促進業務健康發展
一是重調研,掌握金融空白地區金融需求情況。在業務開展之前,昭通中支多次深入邊遠縣區的金融空白鄉鎮縣開展調研,通過組織召開基層金融機構座談會、走訪農戶等形式,及時了解邊遠山區群眾的金融服務需求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發展的瓶頸,為惠農支付點的設立打好基礎。
二是重匯報,形成與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推廣的合力。在推廣過程中,昭通中支和轄區各縣支行加強向地方黨政的匯報,并增強與公安等部門的溝通合作,形成了人行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惠農支付業務的良好局面。如:轄區大關縣支行還將惠農支付業務推廣和管理方案提交到縣人代會和政協會議上討論,得到了各部門的大力支持;鎮雄縣惠農支付服務點整個啟動儀式全部由縣政府承辦;一些縣聯系金融的副縣長親自到惠農支付服務點檢查工作。
三是重審核,著力發展優質商戶合理分布服務網點。昭通中支確立了“確實需要、位置合理、資信良好、經營規范、運營穩定”的惠農支付服務點布點標準,并嚴格審核,確保了質量。同時,要求收單機構進行現場考察并拍照留存,確保商戶經營的真實性。
四是重宣傳,建立業務宣傳長效機制。建立以了人行為主導,農行、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宣傳隊伍,通過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宣傳,促進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深入推廣。截至7月31日,昭通市惠農支付的宣傳材料已有30余篇信息被新浪網、新華網、云南網等全國或地方網絡平臺轉載。
五是重檢查,建立不定期巡查制度。轄區人民銀行和收單機構不定期深入惠農支付點巡查運行情況,開展了“春天行動”、“回頭看”等活動,還就操作技能、資金結算、政策優惠等內容向商戶進行現場指導,保證了惠農業務的健康發展。此外,在服務點張貼投訴和舉報電話,以便對欺詐、套現、卡片側錄、利用受理終端不正當牟利、故意使用假幣等行為進行監督,并提出“兩個嚴禁”(嚴禁誤導、誘導農民客戶,嚴禁額外收費)。
(二)“用”活惠農支付服務點,拓展支付點助農功能
昭通中支及轄區各縣支行有效發揮惠農支付服務點貼近農戶的優勢,不斷加強指導,拓展其服務的外延,把其作為“三陣地,一窗口”,更好地發揮助農作用。
一是將惠農支付服務點作為非現金支付結算知識宣傳的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非現金支付結算知識宣傳,并宣傳了昭通市煙草、蘋果等特色產業在收購環節推廣非現金支付的優勢。另外,還宣傳了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和銀行卡風險防范等知識,專門印制了《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知識手冊》配發到各網點,供農戶免費取閱學習。
二是將惠農支付服務點作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農村青年示范戶相關知識宣傳的陣地。主要包括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作用、評定為“信用村”和“信用鄉(鎮)”及信用戶帶來的好處、評定為信用農戶需要的條件等內容。
三是將惠農支付服務點作為人民幣反假知識宣傳的陣地。將各支付點作為反假知識宣傳站,將各商戶聘請為反假人民幣義務宣傳員。轄區各級人民銀行不定期召集商戶進行人民幣反假知識培訓,截至9月30日,共組織培訓11次,參訓人員606人次。此外,還宣傳了殘損人民幣兌換辦法和妥善保管人民幣的相關知識等。
四是將惠農支付服務點作為小面額票幣和殘損人民幣的兌換窗口。要求各支付點不得支付殘損人民幣,幫助農村群眾兌換殘幣和小面額票幣。為此,昭通中支要求轄區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給予惠農支付服務點提供小幣和新幣特色服務,做好相關保障工作。
二、惠農支付服務業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取現轉賬額度有限,不能滿足群眾需求
現行惠農支付服務點執行單日每卡累計取款不超過1,000元,轉賬單日每卡不超過10,000元的規定。隨著鄉鎮企業和個人創業的發展,單筆和日累計可取款、轉賬金額偏小,已不能滿足這些客戶群體需求。另外,由于近年來生活、生產資料和勞務價格等不斷上漲,也需要相應的取款額度支持。
(二)支付點商戶現金保障能力有限,有待加以解決
一是在欠發達地區,農村鄉鎮個體工商戶經營規模比較小,許多商戶日均銷售額不足千元,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如支付較為集中時,商戶必然會遇到現金不足的問題。二是由于收單機構普遍要求商戶在本行開戶,商戶提取現金要到開戶網點才能提取,但目前在鄉鎮設實體網點的只有信用社和部分郵儲銀行代辦點。這樣使得商戶要么重新在就近的信用社或郵儲銀行開戶,利用惠農終端的轉賬功能將清算款項轉到就近金融機構提取,但轉賬到就近金融機構提取,則會增加就近金融機構的服務壓力;要么到開戶網點提取大量現金備用,又面臨交通不便、來回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費用等困難,且在途中還存在安全隱患。
(三)銀行卡開放的功能有限,有待進一步整合
一是由于銀行卡發行機構多,早期的銀行卡功能單一,如儲蓄賬戶的銀行卡,只是存折的替代品,無轉賬功能,在惠農支付終端上就辦理不了轉賬業務;二是國家財政補助資金在推廣使用時使用惠農直補存折賬戶較多,如:農村養老保險補貼、良種補貼等,而存折賬戶不能在惠農終端上使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發展;三是轉賬交易對象范圍狹窄。目前開通的惠農支付轉賬業務只允許省內農行和信用社之間互轉,不能滿足不同持卡群體的交易需求。
(四)區域內消費業務費率不統一,商戶失信成本低
由于惠農支付服務的消費交易實現的是零費率,而傳統POS消費卻是1%~2%的費率,易出現惠農商戶違規轉讓惠農POS的情況,對這類情況的監管查處還較為困難。
(五)機具使用中遇到的問題,亟需技術支持
一方面,業務操作故障顯示不夠直觀,商戶在處理業務時,遇(網絡異常、銀行卡功能故障)非正常情況下,故障原因為代碼顯示,商戶不能判斷賬務問題的原因,做相應的賬務處理。另一方面,通信保障能力還有待提高。在省界交匯地,移動網絡信號跨界覆蓋,對具有加密、排他性的移動POS信號不接受,會出現網絡連接不正常,不能正常辦理業務的情況。
三、建議
(一)適當調整日間取款額度,滿足農戶需求
建議將取款和轉賬的額度由全省統一,調整為根據縣市區域居民收入、鄉鎮企業發展、業務承載能力等情況綜合而定,對業務量大、工商業發達的網點將每日每卡取款額度增加至3000元,每日轉賬額度增加至20000元,以滿足客戶群體的多樣性需求。
(二)建立現金定時配送機制,保障服務點現金供應
對區域內的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的現金供應,由商戶向收單銀行機構電話預約金額,金融機構選取能夠輻射周邊網點,具有地理優勢和交通優勢的中心網點,由商業銀行投入增加監控、保險柜、驗鈔機等設施,改善安防條件。金融機構以每周為頻率向中心網點配送,其余商戶到中心網點刷卡取款。
(三)整合銀行卡功能,實行農戶結算一卡通
一是各地涉農補貼發放部門要加強溝通,根據受補農戶實際,本著便利、快捷的原則,實現農村地區銀行卡的一卡多用;二是逐步開放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服務功能,增設部分服務功能,如在賬戶余額控制內開通小額存款功能,將有助于增加商戶現金回籠能力,幫助網點商戶實現現金供應自我平衡;三是根據農戶經濟狀況、償債能力等實際情況,用活現有惠農卡的授信額度,為惠農卡用戶提供必要的信貸支持;四是放寬轉賬交易對象限制,滿足不同銀行持卡群體的交易需求;五是為惠農支付服務點加載新農合繳費、水電繳費、保險代辦等特色服務,增強吸引力。
(四)統一鄉鎮市場消費業務費率
結合行業和地域因素,統一區域刷卡消費費率,對鄉鎮及自然村的惠農支付服務點刷卡消費業務實行收費返還制,當月手續費次月返還,增加逃避手續費商戶的時間成本,對造成收單機構手續費流失的,當月其他業務手續費不再返還。
(五)加大技術支持力度
一是對現有POS機具進行改造或替換,在操作、故障顯示等環節增設語音提示功能,增加業務操作的直觀度。二是加強與通信服務商的溝通協調,通過增加基站布放密度,提高機具通訊信號識別能力等措施增加通信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