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者》
2012年9月3日
兩岸最佳時期
按照多個標準來衡量,當前兩岸關系處于多年以來的最佳時期。但是,從臺灣軍事主管部門8月31日發表的一份報告看,臺灣官員似乎并不認為這樣的緩和局面會長期持續下去。
之所以能取得這些進展,主要是因為氛圍即便說不上友好,卻也不像以往那樣像一個火藥桶一樣緊張,但臺灣官員深知內地的意圖遠不只是經濟自由化。內地毫不掩飾的目的是實現統一。耐人尋味的是,在第一個任期當中,馬英九試圖打造與內地關系的新模式,包括軍事主管部門在內的政府機構發現很難再在公開場合講一些嚴厲批評內地的話。
由于種種原因,克制態度似乎已經不見蹤影。比如說,官員們明確表示,軍事演習針對的是中國,而不是某種假想敵。內地則宣稱一旦具備足夠的兩棲運輸工具,或者在形勢需要的時候,可能會試圖直接攻擊臺灣。
編譯:張超
美國《商業周刊》
2012年9月12日
自主汽車品牌熄火
劉宇認為他已經提供了相當慷慨的開價:愿意為北京牌汽車建立代理的商家,都將獲得一百萬美金的補貼。盡管這已經覆蓋了每個銷售店的四分之三成本,這位北汽集團的銷售副主管仍在艱難地力爭在年底前完成招募150個加盟商的計劃。相比之下,北汽的國有母公司即使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也能毫不費力地為它與戴姆勒以及現代汽車的合資公司找到加盟商。劉說:“中國的自主汽車品牌處于食物鏈的最底端,許多消費者都對自主品牌有偏見。”
在中國開始要求外國汽車制造商與國內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合資辦廠三十年后,這個策略的一個關鍵目標失敗了。當這個政策已經吸引了投資并創造了數以百萬的工作時,它對中國建立更強自主品牌的幫助卻極其有限。“我們嘗試以進入市場為條件來獲取技術,但是我們在過去三十年卻幾乎沒有掌握任何的核心技術。”力帆集團副董事長廖雄輝這樣說。
過去兩年消費者選擇通用汽車和大眾汽車等外國品牌已經使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中國汽車協會預計,由于外國汽車品牌向中小城市的推進,171家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中多達半數將在3年內倒閉。
中國汽車制造協會表示,7月外國汽車公司和合資品牌已經占據中國乘用車市場的63%。福特汽車亞太與非洲地區總裁Joe Hinrich說:“在中國,人們普遍認為,外國汽車制造商有更多先進技術,以及更好的工藝。”
大和資本分析師Jeff Chung認為,中國汽車制造商正變得更加依賴通過為外國汽車公司制造汽車而獲利,卻忽視了建立自己的品牌,外國合作伙伴并不愿意用自己的核心技術交換市場,而且大多數國有企業也對此并不太在乎,他們大多只在乎銷量和使用率。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盡管中國汽車公司雇傭了中國11%的勞動力,但生產的大多數卻是在為外國公司生產汽車。
編譯:曹習
英國《衛報》
2012年9月11日
環境行動主義
李薇,18歲,似乎不像一位持不同政見者。她更加關心她的會計學、社交網站上的朋友。然而,她參加了在啟東的游行和示威。
“我們必須動員起來保護環境,這是我們的家鄉。”李薇解釋道。
隨著人們更多地了解和關心經濟發展帶來的沉重的生態代價,對污染的抗議在中國也成倍增長。現在,即使是官方媒體也強調環境問題是中國的當務之急。年輕人用微博傳遞消息。“人們明白,反對污染是每個人的權利,在這個世界上,在工業化過程中給如此多人口帶來了如此巨大和直接影響的地方其實很罕見。”環保主義者馬俊說道。
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環保主義的社會學家楊國斌認為,政府的反應是典型維穩做法,先以高壓應對群體性示威,必要時動用武力。但是威脅一旦失敗,立即作出讓步以防止事態升級。不管何種情況,都要迅速行動。
編譯:孫悅
本欄目責任編輯:韋雯(weiwenyou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