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導演馮小剛攜手畫家曾梵志跨界合作的油畫《一念》在某明星慈善夜上一炮打響。有人用信息時代方式進行了換算,認為《一念》1700萬元的拍價是一樁十分“多贏”的廣告報價。這讓人聯想到了那個商業意味十足的詞匯“標王”,于是“一念”之后便生出些“雜念”。
若以純粹的慈善觀審察,現在“捐”的學問里,“雜念”很多,以至于人們對“善”的判斷無所適從。8月29日“中國基金會透明指數”排行榜(FTI)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參與其中的1832家基金會里,中國基金會全行業的平均得分為52.41分,還沒有達到總分129.4分的一半。
這似乎印證了人們對中國公益產生信任危機的緣由,但反觀中國慈善的理念,這樣的結果或許正是社會對慈善的認識誤區造成的。人們習慣性地認為捐點錢就是做慈善,認為做慈善表達愛心就好,至于錢用到什么地方,對社會有什么樣的作用并不關心。而且很多人認為做慈善不要講究效率,表達愛心就好。
這樣的理念下,中國企業或者富人做慈善就有了這樣的特點,以零散式捐贈為主,且是輸血性的慈善而不是造血性的慈善。由于捐贈者不太關心機構的透明度,以及資金使用效果,所以資金的使用效率也比較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在2010年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而隨著人們對公益事業質疑的加深,這一現象正在改變。北京師范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公眾的質疑恰恰是慈善進步的重要源泉,一個社會大變革,往往就是在質疑聲中前進,從結果來看,慈善終于從邊緣進入到公共生活的中心,開始了特殊的普及化與專業化的道路。
我的善心我做主
公眾對慈善的信任危機,標志著政府動員募捐的體制失靈了。人們更愿意自己考慮捐還是不捐,怎么捐等問題。這種“我的善心我做主”的革命性變化,推動社會向現代法制型體制轉向。
事實上,2011年之后公益行業格局有了微妙改變,社會自發公益組織在某些方面開始引領行業潮流。“這對我們這些小微公益組織來說是一個機會。我們不斷把公信力做起來,人們就會把捐贈給我們。”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懷中心發起人之一黃如方說。就在危機重重的2011年,這個剛成立不久的小微公益組織,其社會捐贈額猛增了5倍。
而據《央廣新聞》報道,在今年夏天的多地水災中,出現相當數量的社會自發公益組織,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愛心捐助,并將物資直接分配給村民,這在以往只是零星可見。“民間呼吁,政策呼應。”在王振耀看來,這簡直就是世界慈善史上的“兩次創舉”,“它們實際在創新社會模型”,王振耀說。
即便像“請農民工吃飯”這樣的小事,很多人認為這并不能解決多少問題,但是他表達了一種態度,它跟“免費午餐”和“大病保險”一樣,同樣屬于倡導性的力量。現在的公益越來越向建設性、倡導性轉變,也就是說,我們不是一味地在那埋怨抱怨,而是積極地去嘗試。
用企業方式做公益
人們完全可以將事業和慈善緊密結合起來,那確實是偉大的公關機會,即便是由此產生出許多“雜念”,也無可厚非。
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因為熱心公益而被評選為中國“首善”。他做公益不僅給自己帶來了社會聲譽,也給自己帶來了生意。很多生意伙伴主動找上門來說,“你就是陳光標啊,我們信任你,跟你做生意我們放心。”
“做公益是小投入,大回報,陳光標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也未必有這么好的效果。”王振耀這樣提醒企業家。
自去年的郭美美事件后,人們就在探討公益和商業是不是應該截然分開?公益在很長時間里都是一種慈善,一種奉獻。但是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面,開始有一種新的發展,就是用企業的方式來做公益。
友成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用企業家的方式,用企業的方式來做公益,才能夠做到可持續。
著名案例是二十年前,經濟學家茅于軾在山東呂梁山區開始的小額貸款。他通過當地一位老師把錢只貸給農民,供農民買化肥、投資,賺了錢再還回來。目前全國已有4000多個小額貸款公司。小額貸款不是贈予,要加上利息還貸,這就是用企業的方式來做公益。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印度獨有的“兒童發展寶箱”,是一家特殊的銀行,從行長到普通員工全由街頭流浪兒擔任,銀行的客戶也都是流浪兒。它幫助流浪兒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目前在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阿富汗、斯里蘭卡等國都有分支,共有300多家分行。
事實上,這種學術上稱為“企業的社會投資”,是以某一社會目標最大化為投資目的。但是要財務上要可持續,企業至少要自負盈虧,不能老賠錢,變成一個純慈善事業了。而企業投資的時候,投資者不準分紅,最多只能拿回原始投資,就能防止企業掛羊頭賣狗肉。
專業人做專業事
談到中國的公益事業,好多觀點認為缺錢、缺政策,在湯敏看來,其實最缺的是人,缺一批以專業的方式來做公益的人。很多人認為公益就是志愿者,都是些奉獻者,其實不是。公益本身就是一個事業,是一個正常的工作,一個能夠拿到體面收入的工作。像美國這些地方,有10%的就業是在公益領域。
而“在中國公益組織運作的行政成本是10%,遠低于20%~30%的國際水平。”湯敏說,這限制了公益企業的發展。對這個問題,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懷中心有著直接體驗。他們的行政運營費用,占整個資金來源的30%左右。“如果僅僅是把善款分發出去,支出都用不了10%,但發錢是最沒有效率的。我們的著力點在服務上,服務有價值,應該給付報酬。”黃如方說。王振耀認為,應該將運作型與資助型的基金會或公益組織分開,分別劃定適宜的成本標準,因為前者要將很大一部分經費花在照料人員的工資方面,比如照料孤殘兒童的項目。
公募權、稅收減免等政策也是公益領域關注的焦點。
本欄目責任編輯:張郁(zhangyt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