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黨支部和基層團組織是黨組織和團組織在高校學生中最重要的政治組織,是培養黨的后備力量和為黨輸送新鮮血液的重要來源,是筑牢黨在大學生中執政基礎的重要平臺,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載體。
一 開展新時期高校學生基層黨團共建的必要性
學生基層黨團共建是高校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機制。開展學生基層黨團共建是高校黨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基層黨團共建是“四群”教育活動的重要抓手。
為了解目前高校學生基層黨團共建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索學生基層黨團共建的方法和途徑,我們開展了這項研究,并且決定以昆明醫科大學為例,選擇本科生學生黨支部和基層團組織的共建作為研究對象①,希望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共建機制,促進高校學生基層黨團工作的開展。
二 本調查的研究重點和研究路徑
1.調查問卷的設計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多數封閉式問題結合少數開放式問題,題型分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和填空題,共33題。
2.調查的實施
本次調查的對象包括昆明醫科大學11個學院(部)本科學生黨支部書記和本科學生黨員。課題組先在學校小范圍內試行問卷調查,然后根據調查結果和被調查者的建議對問卷進行修改,最后再進行正式調查。正式調查時,課題組將調查問卷分發給各學院的學生黨支部書記,請他們召集部分學生黨員填寫調查問卷后交回課題組。
3.問卷統計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21份,收回111份,回收率為91.7%,其中,有效問卷為110份,有效問卷率為99.1%。問卷分配為:11個學院的學生黨支部書記各1份,共計11份;每個學院學生黨員10份,共計110份。課題組先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了編號,再逐題進行了分析。
三 調查結果分析
1.調查對象信息說明
本次調查的對象中男性為32人,占29.09%,女性為78人,占70.91%。被調查者中,教師7人,占6.36%,均為學生黨支部書記;學生黨員為103人,占93.64%;其中,高中學歷103人,占93.64%,本科學歷為1人,占0.91%,碩士研究生學歷5人,占4.54%,博士研究生學歷1人,占0.91%,高中學歷均為在校本科生,其余為學生黨支部書記,均為教師。被調查對象的年齡在25歲以下的為102人,占92.73%,25歲以上的為8人,占7.27%;黨齡在1年以下的為59人,占53.64%,黨齡1~3年的為40人,占36.36%,黨齡3年以上的為11人,占10%。
2.學生黨支部在學生中的影響力情況
在被調查對象中,有49人認為黨組織在共青團員中“很有吸引力”,占44.55%;認為“較有吸引力”的有45人,占40.91%;認為影響力“一般”的有15人,占13.64%;“不知道”的有1人,占0.91%。絕大部分學生對學生黨支部的影響力很認同,黨的執政基礎在學生中是很穩固的,但部分調查者認為影響力“一般”,說明部分學生黨支部的影響力有弱化的傾向。
3.學生黨員的地位和權威性情況
在“您認為學生黨員在教師心目中是否受重視”中,選擇“非常重視”的有34人,占30.91%;認為“比較重視”的有41人,占37.27%;選擇“一般”的有27人,占24.55%;選擇“很不重視”的有4人,占3.64%;選擇“說不清”的有4人,占3.64%。在“您認為學生黨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中,選擇“非常高”的有15人,占13.64%;選擇“比較高”的有46人,占41.82%;選擇“一般”的有37人,占33.64%;認為“不高”的有5人,占4.54%;選擇“說不清”的有7人,占6.36%。可見,學生黨員在教師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較高,其中,在教師心目中受重視程度更高;但是,學生黨員在學生中的權威性卻不容樂觀,說明學生黨員對自身的地位和權威性有些信心不足,也說明學生對學生黨員的認同度不高。
4.學生黨團組織之間的溝通情況
學生黨團組織之間的溝通交流是開展黨團共建的前提和保證。在“您認為身邊的學生黨員帶領團員共同進步的情況如何”中,選擇“非常好”的有13人,占11.82%;選擇“很好”的有58人,占52.73%;選擇“一般”的有28人,占25.45%;認為“沒有發揮作用”的有8人,占7.27%;認為“說不清”的有3人,占2.73%。
5.學生基層黨團組織聯合開展活動情況
舉辦活動是一個組織正常開展工作的必要形式,在“對于黨團組織開展的各種活動,您的參與程度是什么”中,選擇“積極參與”的有84人,占76.36%;選擇“感興趣就參與”的有16人,占14.55%;選擇“被動地參與、不參加”的有10人,占9.09%。總體來看,學生們參與黨團組織活動的熱情很高,主要原因是高校中黨團組織活動是學生課外活動的主要形式。但仍有約兩成的學生并非積極參與黨團組織活動,這說明黨團組織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還有待提高。
6.“推優”工作開展情況
高校“推優”工作是團組織聯系學生黨組織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學生入黨的必經程序。在“您認為您所在學院基層團組織‘推優’的作用發揮情況如何”中,有31人認為“非常好”,占28.18%;有54人認為“比較好”,占49.09%;有23人認為“一般”,占20.91%;有2人認為“很不好”,占1.82%。可見,基層團組織開展的“推優”工作總體上作用發揮較好,但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是要加強“推優”的嚴肅性,細化“推優”的具體標準,要把它當作是端正申請人入黨態度,培養其政治民主意識的重要形式。
7.學生基層黨團制度共建情況
制度建設是黨團組織建設的重要保證,黨團共建要建出成效,必須要有相關制度的支撐。在“您認為您所在的學生黨支部與基層團組織共建方面有沒有一套行之有效、健全規范的好制度”中,有29人選擇了“有制度且能較好執行”,占26.36%;有16人選擇了“有,但執行力度不夠”,占14.55%;有14人選擇了“沒有”,占12.73%;有51人選擇了“不了解”,占46.36%。
8.學生基層黨團共建的活動形式情況
黨團共建的活動形式是共建取得實效的必要條件,要研究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和需求并結合當前形勢和任務,合理確定活動形式。
說明:A、社會實踐;B、“三會一課”一起開展;C、形勢政策報告會;D、文藝活動;E、黨團組織開放日;F、以黨風為引領,帶動學風、班風建設;G、學生黨員聯系團支部;H、學生黨支部指導團支部開展活動;I、建立黨員列席班團干部會議制度;J、建立學生黨支部和分團委聯席會議制度;K、推進黨團組織進學生公寓、社團;L、其他(組織黨團組織進行志愿服務活動)。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選擇“社會實踐”的被調查者最多,“文藝活動”次之,第三是“以黨風為引領,帶動學風、班風建設”,第四是“三會一課”一起開展,最少的是“建立黨員列席班團干部會議制度”。可見,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走出學校課堂,到社會課堂中去鍛煉,才能有效地開展黨團活動,同時要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形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生黨團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學生黨員參與班團事務管理的積極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他們有可能認為這些制度容易流于形式,不易實施;二是可能他們對參與班團管理等不感興趣;三是保障他們參與管理的工作機制不健全。因此,應進一步探索促進學生黨員參與班(年)級和班團事務管理的機制,通過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周圍的同學刻苦學習、團結進步、健康成長。這也啟示我們在組織學生黨團活動時要注意在保證思想性的前提下,多采用寓教于樂、社會實踐的方式進行。
9.學生基層黨團共建的障礙
在學生基層黨團共建中還有許多困難和障礙需要解決。調查中發現,最大的障礙是“外界條件有限(如經費不足、場地申請難等)”;一是“黨團之間配合不夠”;二是“團員參與度不高”;三是“黨員的積極性和思想覺悟不高”。由此可見,要加強學生黨團共建,首先要在完善硬件上下工夫,加大經費投入,為學生基層黨團共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這不僅是學生基層黨團建設中的大問題,而且是高校中教師黨支部和其他群團組織存在的共性問題。因考慮到研究生學習較為分散,而且年齡跨度大,學生基層黨團工作與本科生還有所區別,并且課題負責人目前正在從事本科生學生黨支部和分團委的管理工作,便于開展此項研究,故本課題只選擇本科生黨團基層組織進行研究。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