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微博這一新的交流工具已應用于高校學生的教育方面,高校班級微博的應用就是一個例證。它可引導高校學生正確地利用互聯網,有利于教師靈活掌控學生的課余時間,提高班級的凝聚力。
【關鍵詞】微博 高校 班級管理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016-02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網絡全方位走進了青年大學生的生活。微博、IM軟件應用作為互聯網應用的一個熱點,近年來其普及度越來越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8~2009中國微博市場及微博行為研究報告統計數據表明,在當前的微博使用者中,在校學生占到了55.1%,成為微博使用者的主流,學生群體尤其是大學生依然是最主要的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學生群體比普通網民更為偏愛微博應用。微博的應用已經成為當代青年大學生獲取知識、相互交流的重要平臺,并且逐步改變著傳統的高校班級管理、溝通方式。
一 微博的含義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的Twitter,根據相關公開數據,截至2010年1月份,該產品在全球已經擁有7500萬注冊用戶。2009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有報告顯示,至2011年12月,中國微博用戶總數達到2.498億,已成為微博世界第一大國。
二 微博為高校師生的情感交流起到積極作用
1.師與生之間
教師把教育思想、教學要求、教研情況、教學反思以及生活瑣事、思想感情記錄在微博上,學生則把對于課堂的理解程度,對學習的態度、動力,以及情緒變化等通過微博平臺來進行交流,通過交流,增進了師生彼此之間的了解與信任。微博作為一種表達工具,對學生的情商發展提供了一個場所。此外,情感交流也為課堂教學創造了有利條件。現在最常用的教學方式還是面對面的授課,這種教學方式由于每節課的短暫性,以及課與課之間的間斷性,不僅使得教師不能很好地擴展教學內容,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缺乏連貫性。而把微博運用于教學當中,其隨時記錄性讓學生能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將自己的思想在上面真實地表露出來,并且同學之間不同觀點的發表也有利于大家思想的交流。教師也可以通過彼此間的動態記錄,真切地了解學生目前的思想情況,便于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疏導。
2.生生之間
運用微博這個平臺,學生之間能夠形成較好的同輩群體環境,有利于促使學生之間的價值觀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同輩群體環境,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齡、愛好、特點等方面比較接近而形成的關系比較密切的群體。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和教師進行的思想教育,多半是按社會公認的規范和價值標準進行的,而同輩群體卻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標準,這些成員的價值觀就產生于同輩的日常褒貶之中。在以學生為主的微博中,同輩群體之間這種對話式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能對對方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 應用班級微博的價值
1.有利于教師掌控學生的課余時間,促進班級管理
學生有較多的課余時間,由于自身的約束能力較弱,難以控制自己的時間和行動。大多數家長由于工作的原因也疏于對孩子的監督,因此,課余時間是學生思想最容易產生問題的一個重要時段。在這種情況下,微博就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做一些看似與高校班級管理沒有關系而事實上又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事情。首先,輔導員可以以個人名義或以高校班級的名義在某網站建立微博,這就可以成為一個高校班級成員之間交流的平臺。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輔導員和個別學生可以先以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某個話題作為引子,讓大家都能夠積極參與進來。然后,個人就可以在上面自由發表言論,探討學習上的問題,進行朋友之間的交流,當然還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這時也比較愿意講出一些可能當面不愿講或不好講的話。這樣,輔導員就可在高校班級管理的真空時段做生活的指導者,學業的傳授者,心靈的傾聽者,可以促進對學生情況的了解。
2.提高班級的凝聚力
利用微博這個載體可以促進班級班務公開,加強對班級進行常規管理,為創建具有較強凝聚力的班集體提供保障。但是在實行過程中,師生都會發現有許多棘手的問題,如學生上課之后就自己從事自己的活動,班集體概念淡化。因此,一個具有凝聚力的班集體的形成絕非易事,也就更需要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資源和機會來實現這一目標。輔導員或班干部可以通過班級微博及時地將學校或院系班級發布、制定的各項制度措施傳達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班級微博發表自己的意見想法,家長也可以通過微博隨時了解子女所在班級的最新動態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就可以實現教師、學生和家長三者之間的互動交流。由三方互動所最終確定的班規就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和家長的期望,能更好地提高班級整體凝聚力。如果學生在網上養成了關心班集體的習慣,肯定會直接或間接地對現實中的班集體建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使學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為師生和家長提供交流平臺
傳統的課堂教學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教師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為課堂時空上的限制,本該是‘教學相長’的教學管理活動幾乎變成了教師純粹地向學生灌輸‘內容信息’的單方面流動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僅僅就是單純地從教師那里記錄、背誦知識,這完全違背了教學的初衷,也不利于學生學習意識與創新思維的形成。在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中,由于年齡、心理的特殊性,很少有學生愿意向教師或家長面對面地傾訴自己的困惑”。高校班級微博的出現,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傾訴的途徑,因為它具有一定的身份隱蔽性。而利用班級微博,可以在同一班級、同一專業的學生之間進行各種學術交流與互動,可向老師提出自己對其在教學方法或教學內容上的建議、看法或疑惑。
四 總結
微博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覆蓋范圍也越來越廣,合理利用微博化解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隔閡將會對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綜合人才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微博畢竟是以網絡為平臺的,要以學生能上網為前提,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及網癮問題,特別是對網上學習活動的監管等,在以微博為平臺的教學活動中同時存在,這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易凌峰.多元教學評價的發展與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1999(11)
[2]毛向輝.教育中的博客思維和應用[EB/OL].博客中國,2002.9.27
[3]謝江平.從傳播學的視角看微博的教育功能[J].煤炭高等教育,2007(5)
[4]姜春宵、馮秀琪.專題學習網站調查及相關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6(4)
[5]劉敏、李興保.對中小學專題學習網站的調查與探討[J].中國遠程教育,2004(6)
[6]陳長虹、劉奇.基于微博的網絡學習共同體[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