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較之以往的傳統受教對象,今天的大學生們基本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具備一定的思考與判斷能力,獲得信息的渠道更為多樣,知識構架來源更為廣泛,對于學習與自身規劃趨于理性,自主性更強,以更為積極和開放的態度接納新事物和新思想。建構主義教學觀肯定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的重要性,追求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四種要素相互作用的關系,形成一種穩定的結構形式。
有鑒于此,本文將從師生關系和教學評價體系的角度入手,探討建構主義教學觀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明確符合教學目標要求的師生角色定位,使教師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引導者
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指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育關系,它是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形成的特殊的社會關系。尊崇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是我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產物,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目標下的師生角色定位發生了變化,建構主義教學觀主張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呈現者和知識權威的象征,而是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引導者,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托夫勒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是一句影響深遠的名言,它也在提醒教育者,應不斷調整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呈現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熱愛,以及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的雙向性的特點。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使課堂教學活動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情境中展開。
1.建構主義教學觀下的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合作互動
現代的教育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電影專業教學實踐中,傳統教育模式必將呈現出各種的不適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定位也必將隨之發生變化。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客觀、科學地比較分析傳統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轉變教師職責,明確角色任務,擺正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和地位。
以中國戲曲影視作品讀解課程為例,學生們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之前,已經對中國電影史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了解各時期電影發展的時代背景,觀摩許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和戲曲舞臺演出。如果仍然以純粹的講授方式,按照電影發展的脈絡講授歷史進程,貫穿于作品進行實例讀解,課堂教學則會出現類似說書人與聽書人的關系,教學活動不能深入開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狀態會迅速轉變為消極應付,并且會如瘟疫一般在教室蔓延。
在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地位高低之分,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這是師生關系實現的核心,要在既肯定尊師又肯定愛生的基礎上,提倡一種平行、雙向的行為,充分體現師生之間平等的關系,這也是實施建構性教學的基石。在建構主義教學觀的指導下,教師要與學生共同確定教育活動內容,共同研究、分析、討論,教育形式要由師生民主協商選擇,一起為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活動任務而協同努力,共同發展,共同進步,這是師生關系生成的動力。
2.建構主義教學觀下的教師定位——引導者、解惑者、評價者
在建構性教學實踐之中,學生參與教學內容設計、自主探究問題、評價學習結果,其主體地位大大增強,但又受到其經驗匱乏的制約,而缺乏擬定學習方向與實現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對教學目標、課程設計有總體的方向把握。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建構性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少了獨斷權力,多了共商意識,由過去的全程決斷者轉變為新型教學模式下的引導者。同時,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解惑者”的角色十分重要,而在建構性教學實踐中,學生自主意識的加強、研究方法的多角度、問題結論的多元化,都似乎令教師的解惑職能大幅削弱。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學生目標的不確定、知識結構的不完善以及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局限,都令其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比以前更加繁多、更加深刻,都需要教師及時解答出現的問題,指引方向。與傳統的授課型教學模式不同,建構性教學中,學生參與設計的內容大幅增加,評價標準與方式也更加多元復雜。對學生學習方法與成果的有效評價,不僅是檢驗建構性學習實踐成效的重要內容,也是反饋給后續課程,指導建構性學習良性循環的先決條件。
以中國戲曲影視作品讀解教學為例,此課前承中國電影史課程,后啟導演創作課程,希望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夠領悟戲曲電影有別于其他題材電影的獨特性,并從前人的創作歷史中了解戲曲電影的創作精神與方式方法。有鑒于此,教師必須對整體學業設計有清晰明確的認識,對課程目標有總體的把握,引導學生在參與課程設計、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不會偏離教學目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幫助學生規劃設計出積極有效的學習方法,充當好學習過程中的“導航員”與“探雷器”。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學術積累與儲備、教學科研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堅持兩種評價標準共舉——傳統的結果性評價與建構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兩種評價目標并重——課程知識獲得評價與學習能力提升評價。以傳統的結果評價為硬性指標,保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嚴肅認真;以建構型的過程評價為重要依據,評判學生在建構學習中學習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二 創設良好的評價和反饋機制,形成授課與課程建設之間的良性循環
教學效果的評價是教學管理的重要環節,教學作為特殊的人際交往活動,是學生與教師在教學目標指引下經由一系列的講授、理解、質疑、協商、對話等過程共同完成教學活動的互動過程。傳統的教學評價基本上是以學科考試分數為基準,考勤、平時成績占一定分數比例,來自學生的反饋多以談話、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得。這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教學效果的實際情況,但是隨著大學教育改革的深入與發展,教學目標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系統掌握知識方法的能力、專業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主動、獨立的創新品格的能力。
1.學生自評——“模塊”記錄
建構主義在教學評價方面強調評價手段的多樣性和評價功能的全面性。評價重點在于知識獲得的過程。評價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據學習者的需求設計教學,理清學生學習上所遇到的困難并相應地改善和調整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以便使學習者獲得持久的進步。
根據建構主義教學觀分析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不僅在于對其最后結課成績的評判,對其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還更關注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展現出的學習能力的提升與否,即不僅要考核“魚”,更要評判“漁”。在課程教學中,學生對板塊教學目標、學習方法及目標生成原因的文學性表述作為階段學習的記錄,結合學習結束后的目標達成情況的記錄反饋,是對于學習能力提升程度的評判——依據教學實踐中的模塊記錄,其中反映出了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認識變化,學習方法的不斷熟練有效,學習內容的不斷精準,學習成果的不斷積累,這些多元化的項目都將作為學習能力發展的考核標準,記錄并評價學生在建構性學習中的成長。同時,也進一步促進和檢驗教師在課程內容上的設計安排是否科學合理。一方面,尊重了學術知識的嚴謹性;另一方面,又注意到了教學對象的接受心理與效果。
2.學生互評——“沙龍”聚會
在傳統教學中,評價標準過于單一,評價次數也過少,大多只限于在課程結束之后進行的考試測試。這種單一的結果性評價,在建構性教學中得到了解決。自主學習使得同學們可資評判的學習成果大量增加,而通過對這些學習成果的討論評判,則更能真實地反映出自主學習的效果及學習能力的不斷發展。
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安排一定數量的觀影要求、列出相關書籍和文章,同時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內有一定量的自主學習,并且將學習心得用文字形式記錄下來,遵循有感而發而不局限于文字的篇幅大小,注重的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個人認知相結合,有理有據地通過語言進行闡述和表達。在十六周的教學中設計兩次班級“沙龍”聚會,開展以有實物依托的自評和互評活動—將自己的學習記錄與其他同學閱讀分享。在過程中比對他人的學習成果發現在自主性學習中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這就如同蕭伯納所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在對學習成果大討論的過程中,了解他人的學習方向,學習他人的優秀方法,思辨課程內容,完善知識體系,增益學習能力,教學意義建構得到了進一步深入,教學效果將進一步得到提高。
3.教師評價——“面試”考核
在評價中,適時加入面試環節——個體學習對象按照規定題目進行分析講述、提問回答、探討討論等,可以形成個體對個體或是個體對群體的交流對話,加強對所學真正的理解和應用。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這樣的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學習者的已有知識與新學知識的結合,調動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學習者對知識的認知和應用,有利于學習者堅定學習信念,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
在中國戲曲影視作品讀解的課程安排中,第十三周、十四周的課程安排的是“新時期創作的回歸與創新的優秀作品”,第十四周行課結束公布討論題目——這一時期作品創新成因。既是對前兩周課程的梳理總結和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對部分學習者知識掌握情況的了解和考核,來自于教師和其他學習成員對學生個體的評價是影響著學生個性成長的重要因素,以真誠為基本出發點,以激勵為基本表達方式,給予及時的反饋,實現了評價和教學一體化。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所提出的:“教師的職責是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教會交流溝通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4.客觀評價——“結果性”考核
在建構主義教學觀影響力日益增加的今天,傳統教學模式中特征性的結果評價,被鼓吹建構主義教學的人所揚棄,但實際效用卻常常適得其反。結果性評價作為一種評判的硬性指標,盡管有著標準單一等諸多缺陷,卻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將課程中的結果性評價完全拋棄,只通過過程性評價標準進行衡量評判,那么這些彈性較大的評價標準往往會造成評判結果的主觀性較大,缺少結果評判的強力約束,過程性評價可能會流于教師的臆斷與學生的作秀。
建立客觀、公正、全面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共舉并重,實行教師考核和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通過卷面知識考查與實踐能力考查相結合,既注重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卷面考試以此促進學生獲得對學科更多的認識和理解,也重視通過日常的課堂教學觀摩、討論、參觀等實踐學習環節考量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核結果來源于卷面、面試、學習記錄、實踐等環節的文字表述能力、語言表述能力、觀點、協作等方面,并將考核結果反饋給學生,積極鼓勵并指正存在的問題。以此激勵其學習熱情,理性地考查學習中的知識建構與不足之處,為今后的學習提供幫助。
三 結束語
建構主義學習觀為我們認識學習的本質提供了新的視角、新的觀念,為實現對傳統教育方法機制的突破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觀念上重新審視師生角色定位,接受從傳道者向引路者、解惑者、評價者身份的轉變,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引導學生參與到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中來,同時完善教學成果的測試評價,豐富評價標準,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共舉,知識獲得評價與能力發展評價并重。以傳統的結果性評價為硬性指標,保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嚴肅認真;以建構型的過程性評價為重要依據,評判學生在建構學習中學習能力是否有所提升。這樣將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更加切實有效地傳播知識。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