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職業院校校園體育文化既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本文通過分析高等職業院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現狀,探討構建高等職業院校校園體育文化的途徑,對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復合型技術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園體育文化 課內課外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023-02
一 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
校園體育文化是一種特別的文化現象,它既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又是體育文化的一部分?!绑w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校園體育文化是發生在學校范圍內的一種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外延的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有著獨特的育人功能、培養目標、價值觀念、管理特色、道德規范、文化傳統、體育精神與體育能力等內容的校園文化的集中體現。校園體育文化作為社會文化形態之一,具有強烈的個性,是以社會文化為其背景,滋生于社會而又不同于社會文化的一種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有人把學術文化比作校園精神文化之首,而把體育文化看作是校園精神文化之軀。因此,體育文化作為校園精神建設的一種途徑和形態,構成了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 高等職業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意義
體育文化建設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高等技術人才的中堅力量,不僅肩負培養技術人才的重任,而且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擔。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需要思想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教育。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科學知識,而且更應該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健康的心理。校園體育文化是維系學校團體的一種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園精神,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營造學校人文氣息和人文氛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對于培養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重大意義,更重要的是在體育運動中所崇尚的一種公平競爭、團結協作的道德風尚;一種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強不息的道德品質;一種促進相互交流、相互協作的精神。體育比賽中自由發揮的創造精神、挑戰生理極限的挑戰精神、服從團隊和裁判的規則意識都是職業技術人員最重要的文化素質。因此,要充分利用體育文化資源,以人為本,以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切入點,讓師生通過參與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去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培養頑強拼搏、勇于進取、尊重事實、崇尚理性的精神風貌,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實施。
三 高等職業院校校園體育文化現狀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體育文化現狀包括體育教育、體育活動和體育設施等方面。
1.對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探討
通過分析文獻資料發現,我國許多高等職業院校都處在整合發展期。在體育課程的設置方面,由于傳統單一的體育課類型長期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導致學生體育知識結構失衡;由于長期以競技體育知識為中心或過分強調了其知識、技能在體育教學中的比重,導致了學生競技知識與健身能力的失衡,學識結構與身心發展的失衡,從而導致了體育教育教學被異化。教師隊伍在整體素質上與新世紀對體育教師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映在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技能與實踐的環節上,在健康教育方面顯得內容陳舊,觀念保守,缺少對學校體育發展趨勢的總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高等職業院校健康教育內容少,所占課時比例少;(2)高等職業院校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極為薄弱;(3)學生體育協會和體育俱樂部還在初級階段;(4)健康教育形式單調,學生對體育課目的的認識不夠;(5)缺乏系統科學的衛生健康教育,直接影響了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對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活動現狀的研討
筆者對本學院500名學生進行調查詢問,學生對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的滿意率不高,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校場地、器材條件差、較差、一般。說明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學中還存在著與學生的體育學習需要不相適應的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在體育教學內容改革中,可以從以下四個途徑加以嘗試:一是課程設置還需要改革;二是增加體育課學時;三是根據專業設置不同,考慮未來職業需求來開設體育教學內容;四是突出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點,為學生設置“體育興趣課”,制訂專項“教學大綱”。學生應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和運動方式,樹立“快樂體育”的意識。因地制宜地讓體育課延伸到課外,構成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真正達到人人積極參與,人人得到鍛煉的目的。
四 高等職業院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分析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學校的辦學思想、行政決策直接關系到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與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具體營造。其次,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的中堅力量。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還因為體育教師的知識、能力、興趣、愛好、個性和專業特長等都會給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體育教師通過體育課、運動競賽、課外體育活動等多種途徑,全方位實施體育教育,建設校園體育文化,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重視課外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與能力和習慣這一重要陣地,發揮綜合的整體效益,以形成體育鍛煉習慣與風氣,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促進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的實施。
1.體育課是校園文化的基本形式
體育課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宣傳體育文化,組織學生學習體育技術,練習體育動作,發展身體,增強體質,開展體育文化活動的主要途徑。一方面,學生通過體育課能繼續接受包括身體、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學生是學校體育文化的主體,體育課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使學生在校期間能較全面系統地掌握體育知識,認識體育文化,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使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從根本上得到保證。因此,體育課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體育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養成日后自覺積極堅持鍛煉的習慣。
2.現代體育理論知識是校園體育文化的特有形式
充分利用校報、板報等手段進行體育知識問答,多搞體育比賽,舉辦體育知識競賽,開設體育衛生保健課,以提高學生對體育文化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體育活動的健康知識是體育文化特有的形式。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運用已學的體育理論知識,在指導自我鍛煉的過程中,中國傳統保健體育、現代健身體育的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其他教育不能比的。實踐證明,體育教師把發展身體素質理論、身體鍛煉方法、人體運動基本規律、運動損傷預防及簡單處理等體育理論知識,通過多角度、多形式的教學傳授給學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加強和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科學性認識。利用體育活動開展專題講座,盡可能活躍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文化活動中。
3.開展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促進校園體育文化形成
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體育文化事業越發達,教育效果越理想,因此在對學生進行一定的體育訓煉的同時,更多的是提倡積極的體育氛圍。從活動內容和形式上入手,開展各種小型多樣、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活動,校園競技體育具有娛樂性、對抗性和挑戰性等特點。高職院校應該從實際出發,加強學校運動隊建設,制訂每學年體育活動計劃,形成相對穩定又不斷創新的體育傳統賽事,如籃球聯賽、體質達標運動會、乒乓球賽等,不但有擂臺賽,而且有友誼賽,更搞對抗賽,合理引入時尚體育項目,如街舞、健美操等,由于其新穎性、競技性和時尚性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和鍛煉的熱情。
4.完善校園體育文化規章制度,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要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必須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學校體育規章制度并加以實施,以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和建設。體育建筑、場地器材與設施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良好完善的體育設施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鍛煉環境,場地器材設備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熱情。因此,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招生數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尤其要重視體育教學對發展職業能力的重要作用,應根據開設專業的特點不斷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改善教學環境增添必要的器材及設施。
五 對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建議
1.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和明確的目標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方向和目標至關重要。在高等職業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應該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落實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圍繞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個中心,努力建設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具有高職院校特點和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
2.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活動要不斷提高品位
在充滿挑戰競爭激烈的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間的競爭,關鍵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話題。如前所述,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對育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在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上真正發揮作用,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結合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現狀,開展體育文化節,以成為高職院校弘揚體育精神,倡導人文關懷的窗口,成為廣大學生展示個人才華,發揮各自特長的廣闊舞臺。應該特別重視增加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科技含量,幫助廣大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引導他們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迎接挑戰。
3.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應體現特色
創特色是現代學校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要具有個性,要為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服務。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也不例外,只有創出符合學校實際的校園體育文化才有無限的生命力。高等職業院校是職業教育的中堅力量,應立足于高級專門技術人才的培養。在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中,應緊緊圍繞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從實際出發,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學校體育文化,引導培養學生的艱苦創業精神、奉獻精神、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培養高職院校的學生成為高素質、高層次的復合型技術人才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萍仙.試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及其構建[J].體育文化導刊,2003(3)
[2]朱柏寧.校園體育文化探析[J].體育與科學,1999(2)
[3]梁永橋、李英春、徐東巖.新視角洞察高校體育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7(1)
[4]喬梁.校園體育文化促進人的社會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3(4)
[5]王艷云、左成.探析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9)
[6]陳景芳.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的途徑[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10)
[7]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
[8]陳金雄.試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職業體能訓練的滲透[J].教育與職業,2009(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