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政治教學生活化,不僅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更體現了教育的本質。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使枯燥的政治課堂生動起來,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就如何讓教育回歸生活構建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課堂,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政治 課堂教學 生活化 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070-01
教育回歸生活,這是新課改提出的新理念。正所謂“生活即教育”,只有透過生活,教育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成為真正的教育。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與感悟,唯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才能激發學生內心深處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因此,使政治教學走向生活化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教師應從教學理念上徹底轉變過來,同時在教學組織上進行改革,以不同層次的生活情境為教學素材,努力從教材中走出來,使生活成為政治教學的活教材,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從生活中體驗,從生活中收獲。
一 引導學生,走出教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不僅是一堆沒有生氣的作業本、試卷等,還有一個個朝氣蓬勃、躊躇滿志的可愛的學生。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局限于課本知識的講述,而應把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從“死”的課本中學到“活”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擔任的是引路人的角色,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引導學生將課本與生活相結合,活學活用。
例如,在教學“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這一內容時,教師如果僅僅按部就班地陳述式講解,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不會很深刻。因此,教師可以拿一位學生來舉例:大家都知道××同學是非常愛干凈的學生,她每天都穿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但是如果××同學只注重自身的清潔衛生,隨手亂扔垃圾,我們的教室變得很臟,其他班的學生看到了對我們整體印象很差,對××同學的印象也會受到影響。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也就顯而易見了。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對知識點記憶深刻,而且學生們會身體力行,真正將課本中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二 變生活素材為教育的活教材
在中學階段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就是“起綽號”,其中大多是根據學生的一些缺點、弱點來起的,由此而引發的矛盾也在所難免。對此,教師通常的態度是聞而不問。在筆者看來,身為政治教師有義務讓那些喜歡給別人起綽號的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正如初二時所要學習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例如,班上有位學生資質不佳,但是學習刻苦是眾所周知的,于是有學生給他起綽號“笨鳥”,取的是“笨鳥先飛”之意,該學生對此真的是哭笑不得。作為教師可以這樣來處理:首先,表揚這位“笨鳥”同學。該同學學習刻苦,對待學習認真,只是沒找到最好的學習方法,導致事倍功半,但仍是大家的學習榜樣。然后,教育同學們,笨鳥先飛仍然可以飛,而懶鳥一輩子也學不會飛。接著,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如果你認真對待學習,但是身邊的同學反而以此來笑話你,你會是什么樣的感受呢?這樣不僅鼓勵了這位學生,而且大家從此也不再會看不起他,反而會更加尊重他、學習他。在這個生活案例中,學生的尷尬問題解決了,教師還把教材中的知識點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將教材中的思想變成了自己的品德,并且學會了發掘他人的優點,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同時自己也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愛。教師關愛學生,學生之間相互關愛,從而共同營造出美好的學習環境。
三 注重課后實踐,加強生活化教學
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工作也應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要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鼓勵學生大膽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活學活用,鞏固知新。學習實踐覆蓋面很廣,家庭生活、學校活動、社區勞動、實踐調查,以及主題辯論、海報設計、知識調研、教室布置等,這些都是學生鍛煉自己、發現自身特長、展現自己能力的好機會。這些實踐活動當中,一些是學生在課外生活中可以完成的,一些是學生在學校就可以進行的,積極參與這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增長學生見識,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發現學習素材,積極參與一些有利于學習的經濟、公益、政治文化等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平淡陳述每一位公民要知法、守法難免空洞乏味,若是教師讓學生自己自編自導一場法庭的裁決表演,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其中,最后再請一些執法工作人員現場指導學生,教育學生知法、懂法、守法,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打擊違法行為,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好公民。實踐活動更多是發生在學生的課外時間,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將生活變成課堂,善于觀察生活、發現問題,并且學會運用所學解決問題。
四 總結
綜上所述,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應善于觀察生活,充分利用身邊熟悉的事物來整合教育資源。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當前的初中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師應努力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來,同時朝著生活化、人文化的方向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總之,初中政治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把課堂上收獲的思想品德知識用于生活,指導生活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感悟、體驗,最終上升并內化為自己的良好思想品德。
參考文獻
[1]蔣捍等.適應新課改的人文要求,推動思想政治課的生活化[J].科學大眾,2008(1)
[2]楊波.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改革進程解析與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
[3]王宏.淺談如何構建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課堂[J].學周刊(B版),2010(1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