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認為新課程改革僅有素質教育的口號和核心還不夠,還需要有綜合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優點的綠色教育為指導,方可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暢行無阻。
【關鍵詞】綠色教育 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089-01
一 對綠色教育概念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在《現代教育:綠色 人文 科學》一文中這樣寫道:“以‘綠’育人,而非其他。人是有感情、思維能力、精神境界與個性的,或者說是有‘靈魂’的。育人主要是開發大腦,代育‘靈魂’,而絕不能加以污染和破壞……應‘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因材施教,優化師資隊伍、學校功能、課程體系與內容、辦學平臺、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等。”
楊院士的這番話可謂振聾發聵,揭示了綠色教育的核心和途徑——素質教育。就精神實質而言,綠色教育與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課改是一致的,都承認也都強調受教育的學生首先是人,有著自己的個性。承認這個前提,就意味著教育的過程應是一個承認人的個性、培養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個性,并且強化人的個性的過程。
長久以來,關于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人們爭得不可開交,較量的最終結果是前者被后者壓制。但問題隨之而來,既然素質教育是以優勝者的姿態出現,那么至少可以說明我們在評判教育機制時是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放在兩個互不交融的對立面上來看待的。不過一個不容置疑的現實是應試教育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起過重要作用,它推動了而不是阻礙了社會的前進。現在為了突出素質教育而把應試教育就此一棍子打死,這不是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法。更何況素質教育的精髓是承認個體的差異性,注重個體自我的塑造與發展。
在此,筆者無心高唱應試教育的好,只是想讓素質教育更完善些。應該說應試教育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如選拔人才的手段、對人才刻苦求學態度的倡導等)能夠成為素質教育的有益補充。
這種肯定了應試教育的先進成分又彌補了素質教育的不足的教育理念稱之為綠色教育。概括地說,它具有以下特點:注重“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主張合理地看待應試教育,吸取其精華,借鑒其先進成分;強調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側重于對現有的素質教育進行補充和完善,是更高一級和更深層次的素質教育。
二 綠色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整合
1.整合之由
綠色教育與新課改都強調以素質教育為核心,都強調教師隊伍的優化和教育理念的轉變,因此實現整合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
2.整合之困
第一,綠色教育的孤單。相對于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有關綠色教育的理論冷清了許多。打開豐富的網絡資源,能夠搜集到的關于綠色教育的純正理論可謂鳳毛麟角。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綠色教育還遠沒有達到系統化、理論化和大眾化的程度。
第二,新課程改革的困惑。主要表現如下:一是教師群體性教育理念的陳舊與新課改所需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矛盾;二是新課改所倡導的切實減輕學生負擔與實際學生負擔加重的矛盾;三是新課改下的課程的新穎性與配套練習的陳舊性的矛盾;四是新課改的素質性要求與高考選拔人才的應試性特點的矛盾;五是新課改培養出的人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社會的進步要求,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第三 經驗上的不足。新課改的正式實施在整個教育史上仍過于短暫,許多東西還停留在理論上,缺乏事實上的直觀數據,而綠色教育這一概念也未曾引入到新課改體系中。雖然綠色教育與素質教育有著很大的兼容性,但二者畢竟和而不同。
很顯然,綠色教育與新課改在整合上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實施起來只能是投石過河,無疑增加了困難。
3.整合之路
第一,新課程改革要貫穿綠色教育理念。客觀地說,新課改通過實施教材的變換、教師教育理念的培訓、學生學分的認定等配套措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無疑為沉悶的教育機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現實的尷尬是任何學生都無法回避高考。學生和家長可以不理會新課程改革,但不會漠視高考,而要在考試中融入平時教育落實的素質教育,其難度可想而知。可見,在新課改里僅有素質教育還不行,畢竟新課改不是某個教育工作者或單一教育界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我們可以變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即應試能力也是學生素質某一方面的體現,將學生素質納入應試體系。這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能堅持學生應試能力的提高,也正是綠色教育希望看到的,更是綠色教育的終極目標。
第二,綠色教育要通過新課程改革來實踐。無疑綠色教育目前還只是一種理念,它本身不是實踐者,而新課程改革為其實踐提供了極好的契機。新課程改革是綠色教育下的課改,綠色教育是新課程改革實踐著的教育理念。綠色教育的優勢要通過新課程改革來體現,綠色教育的不足要通過新課程改革來修正。
第三,廣大教育者的支持與實踐。新課程改革是全社會的事情,但需要由教育者來實施,而且這種實施不應是消極被動的,而應是積極主動的;不是等待,而是迎接。只有擁有了群眾的力量,綠色教育與新課程改革才有了整合的現實土壤。
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又不放棄學生應試能力的提高,這便是綠色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整合。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然而,若能成功,新課改既能獲得專家的好評,又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利國利民,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課程改革。
好比經濟模式的變更,在經過了“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之后而過渡到現在的“綠色經濟”,其間也遭受過不少質疑,但逐漸被接受并推行。相信綠色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整合會是中國基礎教育走出困境的根本之路。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