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生命活動的需要,教育應以人為本,應將教材所蘊涵的道德觀念、審美觀念等以多方法多層次呈現出來,讓學生豐富心靈、完善人格。
【關鍵詞】生物教育 以人為本 愛心 人格塑造 關愛生命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092-01
“我一直認為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它統攝并滲透在全部教育過程中。”(朱小蔓語)可見,對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應深入到各領域各學科中,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塑造學生的人格。本文就談一談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一 把握《生物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新理念
在《生物課程標準》中,課程的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方面的闡述都凸顯了人本特色。
首先,《生物課程標準》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設計,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教育,體現了國家對學生在生物科學知識與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其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也是中學生物學教學重要的關注點。社會文明的進步要求公民素養全面提升,課程改革關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層面,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生物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作為教育者,理應把這種觀念滲透到教學中去,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
二 培養愛心是教育的根本
1.抓住契機,培養學生的愛心
培養人格完善的孩子是人們的理想。當今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多地暴露在思想方面。現在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有的上下學有汽車接送。少數學生就嫌棄自己父母用摩托車或自行車來接送。針對這些現象,筆者在講人類生殖、發育相關內容過程中通過錄像、數據等資料讓他們明白母親懷孕的艱辛及父母養育子女的辛勞。讓學生明白父母對他們的愛是多方面的。同時,讓學生回家對父母道謝。讓學生明白感受了愛,也應回報愛。在動物行為中講到烏鴉的反哺行為,讓學生明白烏鴉尚知反哺,何況人乎?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教學的契機,加以有機的引導。
2.換位思考,關愛他人
一次筆者帶領學生在室外上課,正巧有一位家長來看望子女從我們身邊經過。那位母親身材矮小,又有點雞胸,學生頓時哄堂大笑,有的甚至脫口而出:“侏儒、呆小癥……”筆者立即阻止他們的這種不禮貌行為。讓他們換位思考,假如對方是自己的親人時怎樣對待,或者就是一位盲人呢?筆者學習英國一所學校的做法,讓一些學生扮演盲人,在教室行走、取水、進行日常活動。讓學生感受痛苦,才能理解痛苦,需要別人幫助,才會樂于幫助別人。同時真正理解讓別人快樂幸福,自己才能感受幸福的道理。課堂上能把握實際,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善于合作是教育的目標
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的學習應遵從生活的規律與規范,以便和諧地與人相處。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工程,生物教學更要提倡自主學習,在自主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索。
在教學中有許多調查、探究、討論等的實施,完成的質量好壞,關鍵依賴小組每個成員的共同協作。筆者給學生講了一則故事:一個人的家門口放著一堆石頭,主人想將它們全移開,只剩下最后一塊大石頭時,他將全身力氣用盡了也沒有移開,主人喪氣地準備回家,這時站在一邊的鄰居笑了笑說:“你沒有盡全力。”又說:“因為你還沒有向別人求助!”在中國的俗語中就有“人心齊,泰山移”“獨腳難行,孤掌難鳴”等經典詮釋。在教學中也可以用科學家取得成就的相關知識感染激勵學生。例如,在講到激素時介紹我國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事例,這項巨大成就是我國許多科學工作者經過六年多堅持不懈的努力共同取得的。現代社會中的發明創造往往是眾人合作的結果。與人合作的過程是相互交流思想、交流智慧、交流感情,互補行為的過程,是融合多信息豐富自己、疊加眾人力量壯大自己的過程。
在合作學習時,首先分組要合理,分工要明確,各司其職。其次,討論探究調查等學習內容要選擇好并共同討論可操作的方案。同時,讓學生學會質疑。合作教學的課堂聽起來應像一個蜂巢,而不應像田徑場(斯萊文語)。這樣的聲音是充實并忙碌的聲音,而不是喧囂的自我表現的聲音,這樣的情景才會讓我們的生物課堂漸入佳境。
四 關愛生命是教育的重要途徑
基礎教育是關注生命,以人為本,為每一位孩子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生命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點化和潤澤生命才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學生學習應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便有尊嚴立于天地之間。
在探究暴飲暴食對人體的危害時,學生做的探究設計中更多地選用人體,讓一個人大量吃,一個人適量,過一段時間就可說明問題了。現在新課程中著重對生命關愛的教育。原教材中占很大篇幅的有關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及解剖實驗的知識,現在主要關注動物的形態、運動和呼吸等方面的內容,一改中學生物課程中通過解剖實驗了解動物的生理結構。過去的做法除了讓學生學會對動物的殘忍與麻木無情外,又不能有效地在這些實驗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誠然,在生物教學中,探究還可以培養學生自強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實驗結果分析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和嚴謹的態度;生物的觀察、實驗實踐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耐心、細心、信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2]馮建軍、朱小蔓.小學教育:為生命發展奠基[J].教育參考,2002(9)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