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反主”,即“反客為主”。這是三十六計中的謀略思想。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學生看成客體,看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但這個思想早已不適用于今天的課程改革和社會實情了,因此,我們必須重新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由“客體”轉變為“主體”,即“反主”。
貝爾格萊德大學有一位很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他的授課方法與其他教師不一樣,他的課堂靈活多變,不是對學生進行“滿堂灌”,而是在課堂上把下一節課的題目提前布置給學生,然后將學生分組,由學生分別去閱讀教材,查閱資料,準備上課。課題的內容講授分章節由學生來主講,而其他同學則負責挑毛病。細品一下,這種方法真的很妙。一方面,講課的學生在準備上課和查找資料的時候一定很認真,等于精學了一遍;另一方面,聽課的學生抱著挑刺的心理,聽課會分外認真,思考會分外積極,因此每每這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位教授在課堂上注重由學生來組織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使學生由被動的聽講、接受,轉變成主動的學習、思考。這算是典型的“反主術”。當然,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初中學生,他們的組織能力和自學能力自然不能與大學生相提并論,但我們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也是可以借鑒這種課堂模式和“反主”戰術的方法的。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力求不包辦代替,能讓學生做的盡可能讓學生去做,能讓學生說的盡可能讓學生去說,有些內容和環節甚至也可以讓學生來組織和講解。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多讀(Learning to read more),多說(Learning to speak more),多練(Learning to practice more),即要著眼于人的發展,在課堂上更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的主體性煥發出來,以提高課堂的教學實效。
一 多讀(Learning to read more)
對于英語學習來說,讀是最起始的,也是最基礎的。不讀,不能理解文章的主旨;不讀,不能領會作者的意圖;不讀,不能培養英語的語感。俗話說,三日不說口生。在英語課堂上讀的形式有很多種,默讀、朗讀、帶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甚至是不看書的特殊朗讀——背誦。總之,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材料、班級情況和教學要求自行安排。記得在南京東盧中學聽課的時候,筆者碰到了一個很特別的教師,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他只有寥寥數語,對于學生唯一的指令就是一遍一遍反復讀課文,一遍不理解就再讀第二遍,直到讀懂為止。剛開始筆者很不理解他的意圖,后來想想,這位教師的課堂正驗證了一句古語:“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當然了,對于這種做法也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學會閱讀是十分必要的。語文方面的專家呂叔湘說過:“總的原則是變被動為主動,學生要主動的學,老師要主動地教。怎樣主動學?首先,要大量閱讀,要精讀,要略讀,一學期讀80~100萬個字不為多。”雖說是針對語文的,但同是語言類的學習,對英語也是同樣起效的啊!
二 多說(Learning to speak more)
讀是說的基礎。在讀好之后,自然要求的就是會說了。如果讀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別人,那說就是為了讓別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因此,讓學生多說、多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等。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只顧自己“滔滔不絕”,要給學生講的機會。“說”應該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式。課堂上不應以教師的分析和說講來代替學生的說,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說的方式也很多,除了最簡單的復述課文,回答教師的問題,還可以口頭翻譯短文,或者就一個話題讓學生編短文,進行話題簡述。如果學生有能力,還可以讓他們講解疑難問題等。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能說會道的能力。
三 多練(Learning to practice more)
俗話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就是說,多練可以使課堂所學知識得到及時的鞏固,使印象深刻,使功底扎實。多練可以讓學到的知識能夠學以致用,能夠思維敏捷,從而使學生的能力獲得提升和發展。所以教師不能把學生的雙手“捆綁”起來。當然,多練不是盲目地追求數量,而是應該在限定數量的基礎上講求質量,注重練的效果。練習只是一種手段,關鍵是通過練習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訓練學生的答題思路和解題技巧,調動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和概念的靈活性,將所學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能力。
多讀、多說、多練只是反主戰術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還要學生多看、多問、多想。每次的課堂教學要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形成,更能體現教師對學生主體學習的一種尊重。每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要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位置,要時刻記住教學的對象和教學的目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足夠的鍛煉,真正還他們的主體地位。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