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比較,就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物辨別異同或高下。這種方法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是最普遍的。人們常說“貨比三家”“有比較才有鑒別”,就是對這種方法的運用及其作用的最好的總結。但是,在現實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忽略了對這種方法的運用,而是孤立地對單篇文章進行所謂的講深講透,其結果是,既不能使學生掌握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意義,又不能使學生學到應有的寫作方法,更有甚者學生關上書本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即人們常說的“開卷了然,閉卷茫然”。導致這樣的教學效果,實在是教師的失誤和悲哀。
比較手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加強對知識的記憶,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對文章思想意義和寫作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通過比較幫助學生認識文章的不同特點,從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如果長期堅持比較手法的運用,借以形成善于比較的思維習慣,就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語文知識中,可作為比較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本文就某些方面作一簡要分析,意在說明比較手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 同一題材的文章比較,認識文章立意的不同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有些文章所涉及的題材是同類或同一事物,我們學習這些文章,不僅沒有雷同之感,反而會被文章的深刻意義和魅力所折服。究其原因,就是作家依了自己的寫作目的而在文章的立意上有獨到之處。蘇軾的《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即如此。同樣的赤壁,同樣的月夜,可見題材同類,前者借客人洞簫吹奏的幽怨聲調引出主客問答,落筆于人生態度的論辯,由赤壁之景引發赤壁之事,再又赤壁之事引發人生態度,融深沉的感情于景物描寫之中,寄滿腔悲憤于曠達的風貌之下,文章既充滿詩情畫意又含寓著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藝術境界;后者卻采用游記手法,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以浪漫的夢境收束全文,借以反映作者在出世與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兩篇文章面對同地、同景。卻所選內容不同,所用手法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不同。原因是什么呢?歸根結底,是作者的立意兩樣。
二 同一文體的文章比較,認識選材的不同
眾所周知,中學語文課本是按文體編排課文為單元的,這就為我們對單元中的課文進行比較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不難看出同單元的文章文體相同,但因作者不同、文章內容不同、立意和手法不同、風格不同,追求固然也就不同。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善于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和掌握各篇文章的特色。例如,教師通過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致大?!返谋容^,使學生認識兩首詩在材料選擇上的差異;通過對《過秦論》與《六國論》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同為史論的兩篇文章在材料選取角度上的各別;通過對《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與《巴爾扎克葬詞》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同為悼詞的兩篇文章,但在評價偉人過程中所選角度的不同。這種比較,在教學中可謂俯首皆是,教師應充分利用。
三 同一作者的文章比較,認識寫作背景的不同
中學課本里的文章,選自同一作者的可能是兩篇或更多,如蘇軾、魯迅等的文章就有好幾篇,這又為我們在教學中進行比較提供了可能。教師通過對同一作家的文章的比較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不同的寫作背景下文章的情感、思想、風格的差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綠》(《綠》選在《語文讀本》中)都是寫景抒情散文,但由于兩文在寫作背景上的不同,因而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語言風格也明顯不一樣。《綠》寫于1924年,作者時年26歲,正值青春,再加上當時南方已成為革命策源地,北伐戰爭正在醞釀之中,可以想見作為一名年輕的知識分子,其思想中有多么大的熱情和希望,所以《綠》寫得格調清朗,節奏明快,滿篇洋溢著勃勃生機,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而《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當時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作為一名愛國知識分子,作者心里自然“頗不寧靜”了,盡管荷塘、月色那么迷人,但作者也只是得到晢時的安寧。兩相比較,背景不同,感情就兩樣。
四 題目與內容比較,認識寫法的不同
有些文章,題目中有表明文體的標志性文字,如“記”“議”“說”等,但在具體的寫作中,文章不一定嚴格反映那樣的文體。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和蘇軾的《石鐘山記》就是這樣的文章。從“記”可知文章應為游記散文,寫景、抒情是它們的基本內容,但兩文的實際內容又并非如此,都因事說理,議論的成分較多。再如茅盾的《風景談》,就“談”而言應為議論文,但文章卻描寫了六幅風景,顯然記敘的成分多。這是否表明這些文章文不對題呢?不是。文章有不同的寫法,通過比較就可以認識文章寫作的多樣性。
五 不同小說比較,認識刻畫人物手法的不同
中學課本里選編了許多小說作品。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認識小說人物的意義和作品的主題,還要認識刻畫人物的手法。作者在刻畫人物時,為什么用這種手法而不用那種手法?通過比較,就可以找到答案。魯迅的《祝?!肥且孕は衩鑼懼Q的。作者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反映祥林嫂精神的變化。要描寫人物的精神,最好是刻畫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魯迅正是準確地抓住了祥林嫂的眼睛變化來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們看到了一雙充滿希望的眼睛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壓迫下,是怎樣變得無神再到“間或一輪,表示還是活物”的。這一變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孫犁的《荷花淀》,同樣寫婦女但卻以對話描寫見長,這是由刻畫群像決定的。在短篇小說里,要寫出幾個人物并要做到生動形象是很困難的。孫犁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采用對話描寫的手法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寫出了幾個婦女的不同性格,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比較《守財奴》與《潑留希金》、《失街亭》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
比較無處不在,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除以上幾個方面外,我們還可以做許多比較,如新舊知識比較,高初中課文難易度的比較,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的比較等,不一而足。讓我們攜起手來,用比較去學習知識,在比較中去掌握知識,在比較中去發現知識。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