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標準在談及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時表述為“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等;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是的,這些東西需要多多關注。語文教學,我們經常說的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但是,我們為什么不可以把目光在學生身上多停留一下呢?他們可是一座座最需要發掘和利用的資源寶庫啊。我在教授《柳毅傳》時做了個人認為比較成功的嘗試,在此與大家共饗。
一 利用自讀開發學生創造解讀的嘗試
這一課我共用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在文言知識集萃,包括從文言文的角度大致疏通難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活用、特殊句式等),大體讀懂課文后梳理八個自然段的大意(要求學生各段使用兩組四字短語概括),課后作業布置學生寫作讀后感并要求第二天早晨上交,以防拖沓。寫什么呢,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自讀的熱望,教師應拋磚引玉似的給了學生幾個參考范圍和參考題目,如可以圍繞人物形象談看法或充分塑造,不求面面俱到,可以抓住一點不計其余;也可以多方位或多視角地比較閱讀。比如從課文主旨到思想意義的探討,參考題目如《掙脫枷鎖讓愛自由》《時代呼喚熱心腸》《是憐香惜玉還是俠肝義膽》《以暴制暴的思索》……鼓勵較高層次的創造性閱讀理解,字數約五六百字即可。這種做法使學生們感到寫作范圍沒有受太大的限制,同時那些參考題目的魅力和形式的新穎也調動了寫作的積極性,使學生有了由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向現代創造性學習轉型的欲望。這種形式也是把學生從講讀課文中所獲得的閱讀能力轉化為自我閱讀能力的鍛煉過程,比起大量做習題應該更為適合語文學習的途徑。
在學生的解讀中我只大略選取了平時寫作功底不錯的學生作品比較了一下,卻有了很大的驚喜。由于有的放矢,學生的確視角頗豐,不少人觀點新穎,聯系現實生活的深度與廣度也著實令人欣喜,這使我有了新的想法:能不能讓更多的學生通過小組協作探討,從大家的智慧中發現更多自讀的價值。這個想法使我修改了一開始打算從教師的視點只挑選部分作品的精華部分展讀作為第二課時主體內容然后針對學生不足補講的設想,干脆在第二課時放手給學生分小組(前后桌計六人一組)討論他們每篇習作中最出彩的片段,然后公推一個聲音洪亮的同學歸類展讀并做簡要析評。
二 學生創造性解讀的成績舉例
1.關于愛情
王棟《真愛要主動爭取》:寧做尋常百姓女,不愿生在帝王家。……她不是一個軟弱的人,不是一個放蕩的人,更不是一個潑辣的人;她也不是一味的沉默,等待歲月讓自己麻木和淡忘悲傷。她也沒有結交狐朋狗友,干出什么有違倫常之事;她也不是破口大罵,終日喋喋不休。她選擇的反抗是明智而有教養的。假使她甘于屈服了命運又會怎樣呢?可見幸福需要自己創造,真愛要主動爭取。
李嘉瑩:“女子啊,要記住,受傷時為自己尋找一條新的出路,男人不是你的整片天空”。
唐靖《尋找真愛》:“龍女與涇川怎么能有愛?一個沒有發過芽開過花而直接結果的愛情注定先天發育不良,涇川就不是受害者嗎?何況只停留在表面的愛情當然會遭受‘審美疲勞’(王珊 鄧珂)真正的愛情不該只是報恩,而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愛,不是只是對他心存好感,而是想要把自己真正的幸福托付給他,兩人手相牽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如同梁祝化蝶之心心相印。真愛可能就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
2.無關愛情
廖曉菲《女子,做回自己》:“當今社會男女平等,女子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得憑自己的本事養活自己,那些一心想憑借姣好的容貌和打扮釣得金龜婿的女子也該醒醒了,青春短暫,稍縱即逝,當容顏衰退,又拿什么來維持對丈夫的吸引?有知識的男性也是不屑用花瓶來裝點生活的,女子成為玩偶的時代不該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繼續上演。”
康健:“說到錢塘君水淹八百里莊稼之事我就氣憤,報仇就報你的嘛,干老百姓何事?還有,‘一人做事一人當’,錯的是涇川次子,為何殺人家60萬水兵?這不就是搞大屠殺嘛,天帝也居然赦他無罪,可見仙界整板一混亂世道。”
曾維思雨:“錢塘君有點像超黑社會的,侄女受了欺辱傷了他的面子,殺了涇川次子既長了威嚴,也得到了一塊新的地盤,要不何須動那么大的干戈?”
陳星任:“作者通過寫柳毅的義、洞庭龍君的仁、錢塘君的勇(共同拯救陷于不幸的弱女子),構建了一個充滿人性的世界:既寄希望于熱血青年,又推崇于品德高尚的仕人,還對那些仗義行俠的人充滿贊賞,希望這樣剛直的人多一些,但又同情并祈禱上天保佑他們不質于因為自己的率真而反受迫害。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大力推崇人性的‘真善美’以及最偉大的博愛!”
這堂課討論和發言的熱烈簡直出乎我的想象,在高二(2)班是上午最后一節課,下課鈴打響后幾乎全班學生不顧饑腸轆轆的狀態,堅決要求延時把沒來得及的幾個小組的發言聽完,以至于這上午的最末節課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和簡評,在過往的外班同學的不解甚至有些艷羨的目光中,居然破例熱烈地上了一個多小時!
三 結束語
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的小組發言中,個性化的解讀是最受歡迎的一塊,這基于學生認真讀了課文。而只有認真地讀,才能真正把握課文的思想,盡顯讀后感這種思維再創造的魅力。由于有了課后充分的閱讀并形諸筆墨和課堂上充分的討論,以及小組間學習效果的競爭激勵機制,解決了以往自讀課經常容易陷入的一些誤區。比如有熱鬧的討論而無認真的研讀,有紛亂的解答而無個性化的思考,有尋章摘句而乏整體感知等。這樣的一堂課給我的啟發有很多,其中重視學生資源的利用是比較突出的心得。事實上我們往往容易擔心教材上的課文沒有給學生掰細,還有什么東西沒有給學生講解到位,其實這在某種程度上難道不也是對學生創造力的一種輕視甚至于是一種扼殺嗎?
重視學生智力資源,把發言權多留給學生,讓更多開放式課堂回歸。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