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在學習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智力活動的源泉。地圖是“地理學”無聲的語言,它十分直觀地幫我們理解課堂和書本的內容及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成因。一堂生動的地理課把要求識記的內容和地圖豐富內涵結合起來,會提高學生記憶地理知識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本人是采用以下方法巧用地圖加強記憶訓練的。
一 指導看圖,對應記憶
地圖既是直觀的教具,又是知識的源泉,在地理教學中如果能指導學生看書,把識記的內容與圖中位置一一對照,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記憶。例如,在講解我國的行政區劃時,要了解記憶的地名很多,只有依靠地圖才能在一瞬間把事物的整體盡收眼底。在授課時,可以先照圖講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的名稱,要求學生按照圖上的對應位置記住這樣幾句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疆)云貴福吉安,四西二寧青甘陜,還有內臺北上天,再加重慶和海南”,用地圖加以輔助記憶,然后講各省、區、市對應的簡稱和政府所在地。
二 巧用拼圖,強化記憶
在指導看圖、對應記憶的基礎上,本人把拼圖版發給學生做拼圖練習,使學生眼、耳、手、腦并用,強化記憶。課堂上學生很活躍,興趣頗濃,多數同學能快速準確地完成拼圖練習,記憶迅速。一幅《中國行政區劃圖》很快便刻在多數同學的頭腦里。
三 填講結合,系統記憶
地圖是地理課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課本緊密結合并為學生系統感知,為更多地理解、記憶地理知識創造條件。例如,在講我國西高東低地形時,先在準備好的空白圖上畫出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塔里木盆地和黃土高原(海拔1000~2000),華北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然后讓學生根據圖總結出我國的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再以圖識記一二階梯的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及各階梯的主要地形依次是高原—高原和盆地—平原和丘陵。在講課時邊講邊填好準備的暗射地圖,可以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我國地形交錯分布,地勢西高東低的總趨勢,因此,我國地形的全貌系統地映射在學生的記憶中。
四 一圖多用,聯想記憶
地圖與課本的內容協調一致,針對性強,具有目的明確、主題突出的特點。采用一圖多用的方法教學可以產生聯想記憶的效果,防止死記硬背。例如,在幫助學生分析《地球上的五帶及其照射情況》的插圖時,可以讓學生掌握以下三點:一是圖中各條線的名稱(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二是五帶的劃分(南北回歸線之間是熱帶、北回歸線到北極圈之間是北溫帶、南回歸線到南極圈之間是南溫帶、北極圈以北是北寒帶、南極圈以南是南寒帶);三是陽光照射的情況是晝夜長短的變化(熱帶有直射現象、溫帶無直射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看圖聯想一目了然,因此看圖聯想記憶地理知識更深刻、更牢固。
五 線面結合,順序記憶
在講“長江”這節課時,需要識記的內容很多(發源地、全長、上中下游劃分等),授課時以長江干流為主線(線),以它的支流、相連的湖泊為支線(面),邊畫邊講授,指導學生按照從上游到下游的順序記憶相關知識,這樣就把需要識記的地名落實到了長江系圖和中國地形圖上。
六 綜合分析,理解記憶
培養學生掌握運用地圖的技能,是地理教學的目的之一,在教學中要始終注意指導學生讀圖、用圖,使他們逐步養成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的習慣。如在分析南美洲暖濕的氣候特征時,首先看圖提問“南美洲好像什么形狀?”學生快語答出“三角形。”南美洲最北處在北緯12°,南到南回歸線附近,熱帶占大陸的2/3,并有世界最大的亞馬孫平原向大西洋敞開,平原被北、西、南三面高原包圍,東北和東南濕熱空氣從海洋吹來受地形抬升,終年降水豐富,接著指導學生看圖并提問“為什么南緯40°以南的南美洲西岸智利部分是溫帶海洋氣候?”因為西岸終年受西風帶控制,終年溫和多雨。東岸處在安第斯山的背風坡,形成荒漠氣候。在地理教學中,這種綜合分析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僅使地理知識升華到新的層次,也為學生更深刻理解、記憶地理知識創造了條件,也使學生地理素質的提高成為可能。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是否熟悉地圖并把地圖的影像植于頭腦之中,進而運用地圖分析記憶地理事物,對學生學好地理基礎知識形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人的學習離不開記憶,學習地理離不開地圖,因此應該充分了解記憶的實質,掌握記憶過程的規律,使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記憶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