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積極的心理保障,引導學生學會對人、對事、對己、對自然的積極應對態度、技巧和能力。殘障兒童由于存在著身體、生理機能及智能上的不足,發展遲滯,在認知、情緒、意志行為與人格特征方面都與正常兒童有一定的差別,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行為上的異常。因此,需要社會各界特別關注,特別是殘障兒童學校更要因勢利導,積極地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帶給殘障兒童一片湛藍的天空。
一 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標準
結合心理發展特點和社會要求,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標準可在情緒、主導活動、人際適應、了解自己和環境等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擁有基本穩定的情緒。盡可能地保持愉快、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態度,偶爾出現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但不會持續長久;能夠向家人和教師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保持相對穩定,不出現過激行為。
第二,樂于融入周圍的環境。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并且能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能將自己的興趣和精力傾注于學習、勞動和游戲中,并且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盡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爭取最大的成功;對學校、社會環境具有積極的接納能力,能盡快適應環境變化。
第三,具有適當的自我認知能力。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二 殘障兒童常見的心理困擾
第一,敏感與敵對,容易情緒激動。自卑心理使他們十分在意自己的缺陷,過多注意別人的語言、行為和態度,對他人的評價也極其敏感,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會表現極端憤怒,也常因一點小事或別人無心的一句話而大發脾氣,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強烈,情緒波動較大,易發怒,常與人發生沖突。
第二,自閉與自卑,容易誘發孤獨。殘障兒童學習效率不高、失敗的經歷較多,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無能感;由于受過分保護和照料,可能任性、自私并伴有強迫、焦慮、自閉、情感和行為障礙等問題;他們樂于與同伴交往,特別是同為殘障的伙伴,但與正常同伴交往時會感到彼此不同,使得他們不愿與周圍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孤獨感,性格變得內向,甚至會出現交往和社會性功能障礙。
第三,抱怨與悲觀,容易內心消極。當殘障兒童做事遇到困難或受到嘲笑時就會產生抱怨情緒,抱怨親人、朋友,抱怨命運的不公平,他們常常認為自己是無能的、多余的,有強烈的無能感和不公平感。此外,與正常兒童相比,殘障兒童在學習和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會遇到更多困難,甚至他人看來非常簡單的問題都無法自己解決,因此他們常常對自己失去信心,產生悲觀消極的心理,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 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第一,培養積極健康情緒,幫助殘障兒童找到自我。通過教育活動使殘障兒童學會對情緒進行自我調控,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預防和轉化不良情緒,在自信中找到自我。學會表達情緒,克制和宣泄不良情緒。也可以幫助殘障兒童疏導負性情緒,如憤怒時,可以聽音樂、作畫、進行運動等,悲傷時找朋友傾訴;焦慮時,可以進行自我放松等。還可以從殘障兒童的閃光點入手,逐漸使他們認識到自己不是無能的,以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他們逐步建立起自信,找到自我。
第二,優化生活教育環境,潛移默化影響心理情緒。環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穩定的生活和教育場所,必要的物資設備,適當的空間條件,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質基礎。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塊語言版、一個玩具柜、一個生態窗、一個音樂角”,有利于教師在心理健康課上發展學生的多種智能。精神環境對殘障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人際關系與環境氣氛和諧,生活快樂,以及家長與教師積極關愛,那么殘障兒童的心理健康就容易趨于積極;相反如果長期處于不良氛圍下的殘障兒童容易形成沖動、憤怒、攻擊等不良心理行為表現。對此,在學習和生活上,要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用無私的愛去感化、溫暖他們的心,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帶領他們走出迷茫,使他們感受到校園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從而實現教育的目的,為他們掌握一定勞動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
第三,開展心理教育活動,把握好健康心理發展方向。通過開展心理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可實行“一個融合”,即“學校全方位管理、教育教學等工作融合”,推行“五個自主”:“自理自主、勞動自主、交往自主、學習自主、休閑自主。”將“我洗小手絹”“小小值日生”等活動納入日常心理教育中,培養殘障兒童的自主意識;通過開展義務奉獻活動,培養學生積極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環境的心理能力。比如利用義務勞動日使他們在關心他人、服務他人的活動中,感受到奉獻的快樂,同時提升其自我價值感;還可利用社區人力資源,教育設施,針對其不同的特點和需求,舉辦職業技能培訓和興趣小組;也可以開展寓教于樂的活動,使智障兒童在輕松的氛圍中愉悅身心,同時培養集體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定期組織各種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教育活動,使殘障兒童在身臨其境中培養健康的心理。
第四,家庭與學校配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協調配合。對殘障兒童近期的表現及心理狀況,家長和教師應及時進行溝通交流,針對問題,研究和學習相關的教育技術和方法,采用適宜的個性化教育方式開展教育活動。開展學生、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的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使三者更好地融合,這樣就能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心里,以便采取積極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加強對家長進行殘障兒童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定期為家長舉辦講座,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支持學校開展針對殘障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 結束語
對待殘障兒童,其教育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做教師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盡可能多地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使其長大后生活能自理,事業能自立。這些兒童家庭、學校、社會都伸出關愛的手“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相信殘疾學生也能同健全人一樣幸福生活,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