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大推動力。課堂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主陣地”。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數學課講講練練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枯燥的課堂學習氛圍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改指出,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豐富和探究知識的過程,是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重視創建趣味數學課堂,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激情,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好數學。
【關鍵詞】初中數學 趣味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153-01
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比較難學。由于傳統的數學教學過于生硬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實際,一些學生多次考不出好成績,慢慢對數學學習產生了畏懼和厭學心理。新課改指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是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應注重創建趣味型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奧秘,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一 巧妙導入,培養學生興趣之樂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教學效果。以往教師在上新課時,總是讓學生翻開教材第幾頁,然后直接講解課本知識,生搬硬套,沒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學得被動,沒有激情。學生對初次接觸到的任何事物都有一種極強的求知欲,巧妙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好學之樂。新課教學若“入”得法,“導”有趣,就可以把學生課間散漫的思維狀態很快吸引到教學中來,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巧妙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好學之樂。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一節時,本人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要不要在上課前先考考老師?”同學們興奮地回答:“好啊,不過考什么?”“你們先在自己的草稿紙上任意畫幾個三角形,量出三角形任意兩個角度數,我不用尺子量就可以得出第三個角的度數。”話音剛落,學生的學習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紛紛迫不及待地在紙上畫,拿出尺子量,都想難倒老師,但都被我答出來了,接著本人又問:“想跟我一樣這么快就知道第三角的度數嗎?”隨著學生們回答一句“想”,很好地把學生帶入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中來。通過以上巧妙導入,本人發現學生情緒高漲,上課態度認真。
二 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想象之樂
教學情境是以直觀的方式再現教材知識內容,所表現的實際事物或與其相關的背景也是學生認識形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的過程。初中數學教材中的許多知識,即使有些知識配有圖片,由于受時空的限制,圖片往往只是半抽象半靜態的。若是繼續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只靠教師抽象的語言描述和教材所給予的圖片,學生還是沒有足夠的想象力來構建知識體系,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重視教學情境創設,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之樂,可以采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例如,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一節時,本人采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給學生播放一段清晨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視頻,讓學生觀察太陽與地平線之間的位置變化,然后再給學生放一段圓從直線下方緩緩向上移動的畫面,讓學生觀察與第一個視頻的相同點,思考直線與圓有哪幾種位置關系。通過flash視頻的動態展示過程,學生直觀地觀察到直線與圓的關系,很容易得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幾種形式。這樣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想象之樂。
三 實踐探究,讓學生享受“攀登”之樂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是教學的重要任務,要讓每位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潛能發揮出來。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秘,讓學生享受“攀登”的快樂。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適當地分解課本知識的重難點,合理劃分課堂教學層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簡至難地一步步向知識的高峰攀登。例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性質——等邊對等角”一節時,本人先讓學生用火柴棒制作一個等腰三角形,接著提問:“同學們有誰知道等腰三角形兩底角有什么關系嗎?”學生立即量出兩角的度數,得出兩角相等。然后本人讓學生用火柴棒制作一個兩角相等的三角形,問:“相等兩角的對邊有什么關系?”通過量長度,學生立即明白了“等邊對等角”的含義,也真的掌握了這個性質。筆者又讓學生根據這樣的方法證明“全等三角形——邊角邊”的關系。引導學生探索,可以讓學生在求知過程中享受獲取知識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綜合學習能力。
四 巧設疑問,讓學生體驗探究之樂
數學知識的學習,實際上就是不斷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在解疑的過程中,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一節時,本人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第一次龜兔賽跑中,兔子輸給了烏龜,兔子不服氣地向裁判員要求再比一次。這次的比賽跑道的最終圖形為銳角三角形ABC,A點為起點, B點為小憩點,C點為終點。跑道分為AC和AB+BC,兔子心想:反正我的速度快,選擇了有小憩點的跑道,烏龜選擇了AC跑道。這次兔子并沒有中場休息,但結果還是輸了,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們被這一故事和問題深深吸引,積極主動地根據故事所提供的信息,結合書本內容,最終獲知比賽是不公平的,因為兔子與烏龜的跑道總路程是不一樣的,根據“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得知烏龜的跑道比兔子的短。巧設疑問,可以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掌握課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為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應從巧妙導入、創設情境、引導探索和巧設疑問四方面著手,創建初中數學趣味課堂,培養學生好學之樂。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投入輕松、愉悅教學氛圍中,感受想象之樂。運用趣味問題,促使學生更容易掌握課本知識,激發探究之樂,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力求滿意的學習成績。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