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教學遠遠滿足不了現代教學的需要,多媒體作為一種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已悄然興起。教師用它承載知識、傳遞教學信息,不僅容量大,還能使一些抽象概念和不易觀察的物理現象具體再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課件 知識傳遞 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154-01
當今時代,多媒體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其應用已遍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由于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多媒體技術打破了教學時空概念,改變了教學內容的存貯和呈現方式,具有其他媒體所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特性和功能,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多媒體技術由于能夠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還能以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各種知識信息,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現、主動探索,還有利于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激發學生創造力。
一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突破常規手段不能很好地表現的知識內容,實現物理內容的可視化
將抽象內容形象化是多媒體的重要特點。多媒體技術能多角度提供聲像圖文,信息量大,能有效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表象,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對于《電場線、等勢面》課題的內容是不具體的,我們知道電場線可以采用實物模型演示,等勢面可采用靜電描跡這類常規手段來表現,由于實物模型演示往往效果不好,靜電描跡可能會加劇學生 “電場是平面分布的”等錯誤觀點的形成,阻礙學生對空間概念的認識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而采用多媒體課件正好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可以將上述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使學生的思維具體化。多媒體技術使抽象的理論及物理現象按其本來面目形象地展示出來,可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可視化,很好地表現物理內容。
二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揭示知識間內在邏輯聯系,展現思維過程,形成知識結構
教育理論的研究早已深刻表明,建立知識結構要比掌握大量的具體的知識更有價值。只有學習者以發現或探究式的方式去掌握一定的知識結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建立知識網絡,從而為自身知識結構發展提供必要的營養。長期以來,教材由于受到書面形式的限制,往往對學科的知識結構、基本方法及思維過程展現得比較隱含,學生很難直接從課本中“讀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而課件的價值正在于將隱性的知識顯性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和結構化。研究表明,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盲點、疑點、模糊點,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物理規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現代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過程與結果并重,并且認為過程本身就是學習所應追求的一種成果。這是因為結果往往是可以做出較精密的判斷,而過程則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可變性。因此,只有注重知識形成的過程、感受和體驗,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學生親自參與研究探索,才能深刻地感悟學習中所展開的生命運動,提高學習效率。由于物理規律往往都是實際問題一定程度抽象的結果,并且需要一定限制條件才得以成立,因此大多數學生對規律的學習都感到困難。課件制作人員曾就此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造成學生這種困難的原因除了規律自身比較抽象外,更主要的是他們在規律的建立過程中缺乏實質性的參與。對此可以加大課件交互功能,讓學生通過多種可控參數的設置過程,實現物理情境的仿真模擬演示,在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下,主動、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研究性學習。多媒體還能有效創設學習情境,提供給學生主動探索的環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產生強烈的創新意識。多媒體課件能夠根據問題的特點,創設一個模擬真實的物理實驗情境,通過學習者隨意改變某一或某些參數、變量去主動探索問題。學習的每一步中學生都在主動進行思考、設計、猜測、分析、研究、歸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同時也培養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
四 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有效促進學生具備一般的學習能力,還有助于學生適應多媒體環境
學生不但能從教師那里直接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從計算機上查詢各種知識,從中獲得有益于自己學習的東西,進而逐步養成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貯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自主、高效地學習和交流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應當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我國學生所缺乏的能力。
五 結束語
總之,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創設形象直觀的物理情境,能為學生深入研究問題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而多媒體軟件的強大交互功能,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自主探索物理規律,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能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平等的問題探討與交流,并且通過協作和會話的途徑實現問題的解答, 最終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使學生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