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能力的全方位培養,而任務驅動法正好符合這一要求。本文結合實際的課堂教學案例,探討了在小學數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策略,即設計任務、實施任務、評價總結三個關鍵步驟,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任務驅動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166-01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限制,在學習上需要教師較多的指導和引導。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則可以以學習任務為主線,為學生提供一種無形的引導力和動力。所謂任務驅動法,顧名思義就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設計學習“任務”,以任務去帶動學生學習,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探究發現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本身就具有挑戰性、目的性、探究性等特點,所以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習變得有計劃、有目標,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有助于促進學生積極參加數學探究活動,培養孩子們合作交流、自主創新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呢?
一 設計關鍵性學習任務
任務驅動法中的關鍵要素就是“任務”。這里的任務并非簡簡單單的一兩個問題,而是要結合教學內容、知識目標和對學生能力訓練的要求,從而設計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任務。小學數學教學任務的設計有幾點注意事項:第一,任務目標要清晰、明確,能夠讓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否則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第二,任務所涉及的內容。既要以課本基礎知識為基礎,又要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學生們可以通過任務探索獲取到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豐富視野、擴大眼界。第三,任務難度具有梯度性。大任務下是由幾點小任務組成的,小任務中可以分出層次,包含最基礎的、一定難度的,以及較高難度的三個層次任務。這就可以將學習好和學習差的學生都照顧到,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先要設計“任務”。按照傳統的想法,可能認為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很簡單,就是課例題目: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不錯,這正是本課的教學主要內容,但在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時,這里的“任務”所包含的內容應該更為豐富。首先,要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概念、公式等基本知識;其次,要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計算緣由,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后,讓學生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嘗試著思考圓柱體、圓錐體等物體的體積該如何計算。這樣,教學任務就具有彈性、開放性和挑戰性了,既能滿足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了解,又能撞擊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探索更多知識的愿望。
二 引導實施學習任務
設計好了任務,接下來就是主要的步驟——進行任務的學習和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不能代替學生進行試驗操作、知識探究,否則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也不能直接將知識點拋給學生,省略學生探究的過程,這樣無法真正鍛煉學生的能力。
還是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為例,在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后,下一步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究階段。首先,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小實驗,讓學生們了解什么是體積。接著,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動手測一測、量一量,從而得出答案。通過多次的操作探究,學生們了解到堆砌物體的長寬高與其體積之間的關系,也會摸索出其中的規律,從而掌握到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也知道了公式是如何得來的。最后,教師再提出延伸性的問題: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計算公式,再思考一下圓柱體的體積是怎么計算的呢;體積和表面積之間是何關系呢;物體的體積與容積是否是一個概念,大小是否一定相等?這樣一來,學生們明顯感覺到數學知識中充滿了太多的“神奇秘密”。學習任務一個接著一個,問題一個更比一個有趣、有挑戰性,對數學的學習也充滿了興趣和動力。
三 合理評價學習過程
任務驅動教學法中,評價環節必不可少,既包括學習過程中的支持性評價,也包括結尾時的總結性評價。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引導、仔細觀察,發現學生的任何閃光點都及時予以表揚、肯定和支持;而一旦發現學生的思維走偏等現象,也要及時制止并引回正軌。這樣,學生們的學習行為得到了教師的肯定,無形中給了學生莫大的鼓勵,可以鼓舞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
結尾部分的評價即是對本次學習的總結,如果缺少這一環節,課堂教學就顯得有頭無尾,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完成任務探究之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進行交流、總結和評價。通過學生與學生、教師間的交流,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問題,學生可以發現同學身上的閃光點;通過總結,學生可以對本課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記憶和掌握;通過評價,教師可以反思本課教學中的優缺點,學生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譬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學完之后教師便組織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學習情況及自我學習方法進行小結和評價。學生們通過個體自評或小組內互評,可以知道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存在疑惑。如有的學生對體積和容積的區別還是比較混淆,有的學生則對體積與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有所疑問,還有的學生則想到了形象區分體積與容積概念的實驗辦法等。這一環節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個思維大爆發、頭腦風暴的時刻,教師要善于釋放空間,讓學生盡情交流和展示。最后,教師要對本課的學情做出合理的評價。評價最好以表揚和鼓勵為主,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性,啟發學生反思和創造,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吳紅軍.采用“任務驅動教學”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J].考試周刊,2008(11)
[2]管國賢、嚴育洪.任務驅動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教育研究,2012(24)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