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學習絕不是由外而內的接受過程,而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靠教師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讓學生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和交流。
【關鍵詞】體驗 實踐 學習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169-01
《數學教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要“注重經歷、體驗和發現”“數學是學和做的,而不是教的”。因此,數學學習絕不是由外而內的接受過程,而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依靠教師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讓學生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和交流。經歷知識的形式和發展過程,即體驗數學。這樣才能在學習數學中有效體驗,從而達到學習的有效和高效。
一 聯系生活,體驗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系
數學源于生活,同時又為生活服務。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自主學習的程度就越高。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數學變成可以看得見的“事實”。
案例1:“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元角分,你能用手中的錢去買一些東西嗎?
生:能。
師:請仔細看看這些商品:小橡皮(二角)、大橡皮(一元)、黃頭鉛筆(二角)、紅頭鉛筆(四角)、綠頭鉛筆(四角)、舊點的直尺(四角)、新的短直尺(四角)、長直尺(一元)、美工刀(一元五角)。
(學生躍躍欲試)
師:購買之前,請看好要求。(出示要求)你準備用一元錢買哪一樣東西?能找回多少錢?一元錢能買哪兩樣東西?能找回多少錢?一元錢能買三樣或三樣以上的東西嗎?找回多少錢?為什么有的橡皮要二角,有的要一元呢?
(學生激情參與)
學習完“元角分”后,經過精心設計,本人又將數學實踐活動課“小小商店”進行了一次真實再現,學習效果非常好。“買賣”是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的事,但學生很少將它們與數學聯系起來。通過活動,孩子們發現抽象、枯燥的數學與他們是那么的接近,也使得數學學習有聲有色、有血有肉起來!
二 親歷時間、體驗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
數學的產生源于生活實踐。雖然學生通過課前學習,從書本知道了一些數學知識,但這僅僅是間接經驗。尤其一些實踐性很強的數學知識的產生與形成,沒有親身體會,難以理解,更談不上掌握和運用了。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充分實踐,充分體驗。
案例2:公頃的認識。
在教學“公頃的認識”時,筆者設計以下幾個活動。
活動一:課前讓學生測量學校的長和寬。
活動二:課前讓學生量出10米長的距離,在地上畫一個邊長10米的正方形,再讓若干名學生圍成一個正方形,體驗此正方形的大小。
活動三: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前活動。讓學生回憶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閉著眼睛想象一下,接著讓學生想象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說一說一行站幾個同學,算一算一共要多少個同學。指出像這樣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一公頃。最后,結合校園面積推算一公頃的大小。
活動四: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熟悉的場景及面積。
活動五:回顧單位面積“公頃”的認識過程。
課前的活動非常重要,通過這兩個活動學生親身經歷并體驗了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為學習新知打下了基礎。從利用多媒體呈現學生熟悉的材料引入新課,到借助8個學生手拉手圍成100平方米的正方形,最后以學生熟悉的校園、教室引導學生通過估算、想象、交流等活動,體會公頃的實際大小,這一系列活動充滿趣味,學生愿意參與,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動學生逐漸體會到公頃是一個比較大的面積單位,建立起1公頃的正確表象,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面積單位公頃是實際生活的需要。
三 實踐操作、體驗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對于學生來說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這個發現將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后續學習的興趣。
案例3:“分類”教學片段。
分組準備材料:肯德基券圖片、各種圖片、衣服鞋襪圖片(每種圖片三張,每組共27張)、紙盤數個,教師在學生充分感知了認識材料后,提出要求:分小組整理這些紙片,先討論怎么分,再動手整理。想一想,你是怎么分的?
生1(邊展示邊說):我們把肯德基券放在一起,把水果(圖片)放在一起,把衣服、鞋子放在一起。
師:你為什么把衣服圖片放在一起呢?
生:這些東西是我們要穿的。
師:哦,你是按照他們的用途來分的。還有誰有不同的方法分嗎?
生2:我們把三角形和三角形分在一起,圓形和圓形分在一起,正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是按形狀來分的。
生3:我們組是按顏色分的:黃色的梨和黃色的肯德基券放在一起,紅色的蘋果和紅色的衣服放在一起。
生4:我們是先按照形狀分成3份,再把每一份里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師:整理一下你們的書本,你能怎樣分類?
師:整理自己的書包,比一比,誰是整理小能手。
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促進了對概念的理解,通過語言,表達了分類的標準和意義,既淺顯易懂,又生動準確。這樣的教學,不僅充分拓展了學生認識的空間,也為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搭建了一個活動的平臺。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