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搞好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全面提高語文教育質量必將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要想全面提高職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開發利用語文課內課外課程資源是必經之路。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程資源 開發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0-0199-01
一 開發學生中的課程資源
學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載體,如果失去了這個載體,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
1.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體驗要比教師直觀的講解來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是學生可以親身體驗的探究活動,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實例或教師的經驗來代替。
2.創導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方式
教師一定要改變把學生禁錮在課堂里,日復一日地重復口耳相授、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應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讓學生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并且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3.善于利用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法
職業高中的學生語文基礎差,思維還需要訓練。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充滿個性的思維方法,并善于把這些思維方法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加以利用,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雙向交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設計開放的、多元的、富于創意的教學形式,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不斷激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熱情,有效地打開他們創造性思維的閘門,更加有力地推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盡情釋放創造性的潛能。
4.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如風景名勝、博物館、紀念館,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鍛煉提高。
二 開發教師中的課程資源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不僅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了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更是課程資源重要的載體,而且它本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資源。
1.更新傳統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育理念
在教學思想上,教師要將以知識的傳授為重點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過去的舊有模式,通過語文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的參與,引導學生探究;在知識的積累和運用上,教師除了要準備教材上的和個人儲備的知識外,更多的是要準備課堂上師生互動所產生的新知識;在對課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師應從強調學生對教材內容記憶的“結構化”“封閉式”和“權力型”轉變為注重學生創新品質的“非結構化”“開放式”“非權力型”。
2.發揮自身特長,凝聚教師集體的教育合力
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首先,職業高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專長,挖掘自己的潛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其次,教師要注意學習其他教師好的教學經驗,分享他人的教學成果,做到取長補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師還要注意發揮群體合力。因為只有全體教師團結合作、共同參與,才能有學校課程資源的合理、有效開發,才能有鮮明的學校特色。
3.重視對學生的調查研究
職高的學生自信心缺失是普遍的現象,通過對學生興趣類型、學習方式和方法的調查分析,職高教師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賞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歸納出能夠激發學生強烈求知欲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等;可以科學地布置作業,綜合運用課堂內外的多種要素,使學生優質高效地完成課程目標。
4.重視對教學活動的總結和反思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和學習,教學中的不當或有待改進之處要通過反思加以完善。總結和反思教學實踐經驗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三 充分利用校內資源
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也最能引起教師的重視,其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能否以現代教育理念,根據學校自身特點,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 重視利用校外資源
校外資源豐富多彩,有社會提供的教育資源,此外,學生家長也是重要的校外課程資源。家長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家長及時了解每個學生學習和心理上的變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時作為參考。
綜上所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教育基礎學科之一的語文課程,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必須得到全國語文學科專家和語文教師的重視。對于職高教師來說,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改革語文教學理念,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才能更好地符合新課標的實施要求。
參考文獻
[1]徐繼存、段兆兵、陳瓊.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育學報,2002(2)
[2]段兆兵.課程資源的內涵與有效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03(3)
[3]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J].教育部政報,2001(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