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經濟危機籠罩下,新興市場的定義正被重新探討
2008年不僅改變了全球經濟的走向,也改變了保羅·薄凱(Paul Bulcke)的職業感受。這年,他接任雀巢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一職,此后便來到一個與2008年之前截然不同的世界: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經濟衰退,尚未緩解,歐債危機又打破穩定運轉,就連近年來備受追捧的全球經濟避風港“新興市場”,也有點“漏風”了。
“我任職CEO之際,確實危機重重。” 在被問及上任以來的感受時,保羅·薄凱對《時間線》說。
盡管如此,10月18日,雀巢公司在上海發布2012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仍報出利好消息:銷售增長11%,至676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4563億元),其中有機增長6 .1%,實際內部增長2.9%。毋庸置疑,在當下環境,這種財務表現值得肯定。
事實上,雀巢這種業務龐雜、模式傳統的跨國公司早已遠離輿論敏銳的探測器。但就在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概念吸附大眾目光的幾年中,這家瑞士食品飲料公司使足勁頭在全球拓展市場。2011年,雀巢先收購銀鷺食品集團,又以17億美元收購糖果生產商徐福記國際集團的交易,后者是外資對中國企業最大規模的收購案之一。而在2012年,雀巢又啟動
了對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旗下嬰兒營養業務的收購,涉及金額118.5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前三季財報中,雀巢在新興市場業務增長11%,而發達市場只增長2.4%。據雀巢集團亞大非區執行副總裁南吉碩介紹,今年前9個月他負責的亞大非區銷售額已占到整個雀巢27.4%的份額。其中,中國、印度尼西亞以及其他幾個市場貢獻很大。而以品類來劃分,奶品、固體飲料、即飲飲料(特別是雀巢咖啡),還有烹調品美極、太太樂、巧克力(比如中國的脆脆鯊)和冰淇淋是更有力的驅動產品。
但這并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新興市場神話。如上文所言,雀巢的收購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且收購只是開始,后續相關投資會進一步穩固雀巢在各個區域市場的地位。在發布業績的同期,雀巢宣布將在東莞和廈門再開設兩個研發中心,此前,雀巢在北京、上海各有兩個研發中心。新的研發中心工作,與雀巢所收購的本土公司直接相關,廈門研發中心對應銀鷺的營養粥和飲料業務,東莞中心研制烘焙制品,包括餅干、沙琪瑪等,與徐福記業務相關。
其實 ,2008年之后,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戰略在進行微妙調整。對雀巢和保羅·薄凱來說,變局瓦解了對布局的傳統看法。首先是歐洲,宏觀經濟環境萎靡不振,消費者信心不足,各國實施緊縮政策,這對終端消費品公司而言是“非常巨大的經濟挑戰”。“我們不會頂著市場的風逆向行駛。”保羅·薄凱說,而是取道創新,根據本地需求調整局部戰略,重新進行產品組合,以敵擋經濟下滑的趨勢。在西班牙、希臘和俄羅斯,雀巢的舉措產生了積極效應,盡管幅度不大。
而對于尚未完全恢復活力的美國市場,雀巢仍在進行不斷調整。過去半年,美國中西部經歷了干旱,這推高了谷物、麥片等原材料的成本壓力。與此同時,美國消費者的購買熱情還需要雀巢更多的耐心。但在這種與不同經濟小環境的直接碰撞中,雀巢也發現,跨國公司對所謂全球市場的劃分急需調整。“這四年當中,我們也在危機背后看到不少機會。一方面在西方,我們歷經了經濟困難與經濟下滑;但另一方面,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最值得玩味的是,在雀巢新興市場版圖中,并未把中國列入其中。雀巢高管團隊判斷,中國如今在世界經濟上的規模與地位,一些地區從基礎設施、教育投入等方面,是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無法比擬的。“我覺得不能再把中國看做傳統意義上的新興市場國家了。”保羅·薄凱說。過去數年,大中華區保持了16%的年復合增長率,其對于雀巢集團愈發重要。大中華區總裁狄可為預計,2012年大中華區將會跨過50億瑞士法郎的銷售大關。
要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實現這點,雀巢已不能靠復制在發達市場經驗的方法。事實上,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差異已超出地域范圍,急需對每個市場的需求進行細分。雀巢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已達350億,但人均消費只有27元,雀巢認為巨大的市場潛力未被開掘。“現在每個中國人喝咖啡的數量每年只有平均4杯,而日本是400杯,香港也有150杯的人均消費量,所以在咖啡方面潛力非常大。”狄可為對本刊說。考慮到中國人口味的獨特需求,去年,雀巢在華研發中心研制出“絲滑拿鐵”口味的罐裝雀巢咖啡飲品。迄今,這個新產品在大中華區的銷量已超過同類雀巢產品。
與此同時,在其他發展中市場的拓展又要完全啟動新思路。雀巢旗下巧克力產品奇巧,每秒鐘全球消費量達540個,全年售出176億個奇巧。但直到2011年,雀巢才在巴西推出奇巧。24小時內,它在Twitter上制造了12億的點擊率。這個數字連雀巢高層也未曾料到。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雀巢體會到更加激烈的競爭,但也發現一些等量機會并存。“即便是在傳統的競爭當中,也會冒出一些有創造力和創新性的東西。” 保羅·薄凱認為。
這意味著對于成熟市場,也要進行更為細致的劃分,一切產品策略均無法通用。
誕生于1827年的美極品牌早在1908年便被推入市場,但遲至今年,這家歐洲公司才把該品牌推向成熟的英國市場。
與此同時,旨在讓購買力有限的消費者也能享有健康食品的PPP(popularly positioned products)的大眾定位產品,并不針對新興市場推行。在北美,有超過6千萬的西班牙裔人口,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消費能力不同于主流市場。幾年下來,PPP策略幫助其在北美的推行實現了超過3.5億美元的銷售額。
雀巢的做法預示著一個新的開端,危機改變了以往的市場運行規律,跨國公司運行了近十年的全球化布局方式幾近失效—對區域市場的認知將會面臨徹底更新。